九十年代初,我在南方一所中专学校读书时,每到中午,男生女生们盛了饭,就迫不及待往门卫室赶,看是否有自己的来信。那些拿到信件的同学,像领到奖品一样,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小欢喜;没有看到来信的同学,则显得很失落。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很少,相隔两地的人们彼此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信。
上了中专的学生们,终于实现了通讯自由,相互间可以光明正大地通信了。现在回想,在那个年代,到底有多少分离两地的学生因为通信而熟识,而相知,甚至在毕业后修成正果,我想一定不在少数。
在初中读书时就不一样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老师严厉的监管,同学之间是不能互相写信的,即使递小纸条也不行。男女同学之间的通信更被视为“洪水猛兽”,被老师发现,后果会很严重。
那一年,我中考落选,开学后在一所小学代课。一天下午,我收到初中语文老师给我寄来的一本书,书里夹有一封信。老师在书的扉页抄写了一段名人名言鼓励我,又在信中再三叮嘱我不能因落选而灰心,更不能因此而消沉。他说,你的语文基础比较好,有写作的爱好,中断学业太可惜了。代课不是长久之计,有机会我还是希望你能重回校园继续读书。
时隔不久,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位初中同学的来信。她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落选后在外地一家砖窑厂打工的艰难境遇,说这段经历使她认识到打工没有出路,只有读书考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她选择了复读。
我的另一位升入高中的同学也在学习之余写信给我,分享自己在高中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起了我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来信使我灰暗的天空里有了一些亮色。
在教书的闲暇时间里,我又捧起了书本。每次上完课后,我就坐在教室后面,打开自己的书本。忘不了在月光如水的傍晚,在家里忙完一天的琐事后,我一个人拎着水瓶到近处的学校里读书的情景;更忘不了在寒冷的冬夜里,风雨击打着教室门窗传来的啪啪声。
有时坚持不住了,我就一次次捧读老师和同学的来信,从他们来信的字里行间汲取力量。后来,我终于再次跨入校园,到南方的那所学校读书。
读中专时,彼此之间通信的人多了起来。但中专三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弟弟写给我的唯一的一次来信。
弟弟的来信足足写满了三张白纸。可以看出他很努力地在写,但字迹看上去还是显得很潦草,也许他那拿惯了瓦刀的手早已不习惯写字了吧。
他在信中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向我述说了家里父母的近况,然后告诉我经过两年的磨炼,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建筑队的生活,一天的活也能和其他大人一样累下来了。还说自己现在能挣钱了,无论如何也要和父母一起把我培养出来……
记得读信那天是一个傍晚,夕阳给校园西边的淠河河面铺上了一层金光。我一个人徘徊在河边的沙滩上,一边看着弟弟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边想象着他那过早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和磨得粗糙的双手,心里一阵阵酸楚……
时光飞逝。几十年间,书信这种古老而朴素的通讯方式已经被手机、微信所取代,也许有一天,它将永远淡出我们的视线和记忆。
只有那些曾有读信和写信经历的人,才能记起那段难忘的时光。那种等信时的焦灼和期待;那种读信时的拟想和见字如面的亲切;那种写信时倾诉的轻松和愉悦,都不是现在的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所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