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讲话突出体现新时代学校办好思政课的特殊使命和意义。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疑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面对新时代思政课教育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提高思想认识,革新教育理念,在组织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践行“三个统一”的要求。
一、坚持“立德”与“授业”相统一
所谓“立德”,就是要立德树人,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率先解决好思政课“立德”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授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任务,旨在引导和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思想,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灵活通便的应用能力。可以说,“立德”与“授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重任,不可偏废。
坚持“立德”与“授业”相统一,首要的是坚持德育先行,把“立德”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先行的原则。其次,教师要善于打通教材知识和德育资源之间的壁垒,将德育思想和学科知识的传授有机衔接、巧妙融合,从而实现在“立德”的过程中完成“授业”,在“授业”的过程中渗透“立德”,以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协调推进。
二、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从古至今,“言传”与“身教”都被认为是落实教育的两大重要途径。“言传”强调的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准确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答疑。而“身教”,则更多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及活动中,要求教师要以身体力行的姿态给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积极榜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召学生。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这个意义上说,身为思政课教师仅仅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答疑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时时勤勉,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法治、公德等综合素养,并以此为标杆,时时处处规范自身言行,如此方能以积极端正的“身教”感染后人学子。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统一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深入开展“大思政课”教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途径。何为“大思政课”?简言之,即“无时不思政,无处不思政”。其思政教育主体由传统的思政课教师扩大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就地取材,善于从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点滴细节中捕捉思政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难发现,“大思政课”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其“应时而行,应事而行,应地而行、全员同行”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思政课一度局限于学校、课堂和教材的狭窄局面,开拓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的广阔天地。
落实“大思政课”教育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首当其冲,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统一。一般来说,“课内”教育有现成的教材和资源内容,“课外”教育则需要思政课教师凭借自身的敏锐思想和独特视角去发现、去挖掘、去培育。然而,社会生活原本就是一部落实思政课教育的现成教材,其间蕴含的深刻的哲学原理、高尚的思想价值、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人文情怀,都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宝贵教育资源。
总之,新时代落实思政课教育,坚持“立德”与“授业”“言传”与“身教”“课内”与“课外”三个相统一,既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思政课教育不可回避的担当和追求,意义重大,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