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繁荣发展 永立时代潮头

——浅谈《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

版次:A02  2023年03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杨道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省进一步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8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省社科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对于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众人文素养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科普及具有时代意义。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对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身处资讯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改头换面的沉渣泛起和“心灵鸡汤”类的精神毒药,泛滥于无形,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当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依然任重道远。可以说“条例”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条例》共七章四十条,旨在通过明确的制度,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的主动作为;助力安徽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生动实践。《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安徽省社科普及行为,推动全省理论武装和社会文明进步,于国于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有效地贯彻《条例》,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坚定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条例》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坚持党性原则,是有效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确保事业成功的核心。一方面,要把《条例》的学习纳入到各级党组织的理论学习任务中,使其成为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常修课,学深悟透,做好《条例》的宣传员;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责任担当,树牢宗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品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增强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奋力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社科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社科普及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来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活动的内容要真正地融入到基层群众的生活,真正服务于人民百姓的需求。坚持创新工作方法,是贯彻《条例》的关键环节。坚持创新工作方法,要从理念上、思想上更新迭代。

其一,通过引进优秀年轻人才,积极参与到《条例》落实中来,为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引进前沿先进思想。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捕捉信息能力强,掌握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具有强大的活力,动员年轻人才广泛参与社科普及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科普及工作模式。坚持以“互联网”为载体,立足于群众的喜好、需求,开展形式多元化、参与便捷化、互动交流化的网上社科普及活动。例如:建立线上社科普及公众平台、官方社科普及微博、抖音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社科普及的传播方式;其三,要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条例》的热潮,发动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利用各种阵地宣传宣讲《条例》,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网络平台上有专题专栏,让普通百姓都能了解到更多权威的社科知识,并自主进行传播,增加覆盖。

建立完善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需要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发挥作用。

一要建立标准完善的监督体系,来指导和监管各类社科普及活动,守牢意识形态责任制底线意识,明确“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规范参与者的资格条件,对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严格社科普及类的论坛、沙龙、报告会等线上线下各类活动的审批,保证社科普及活动的权威性、纯粹性、安全性、持久性。二要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自律意识,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从源头避免少数别有用心者乘虚而入,避免社科普活动“变味儿”,真正发挥社科普及的正面社会影响力,让正能量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

强化齐抓共管,实现多方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社科普及具有公益性、社会性、长期性、针对性等基本特征,贯彻《条例》需要相关部门强化齐抓共管,在做好基层调研、信息收集、了解百姓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社科普及工作。

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更需要实现多方联动。《条例》要求全省各级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并明确四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彻底解决了以前仅仅是社科联、社科基地、学校等单位开展社科普及的局限性,《条例》明确把党史地方志、发展改革、教育、科学技术、民族宗教、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广播电视等部门与社科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成员单位,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工作特点,采用公众易认识、易理解、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发挥社科普及全面性、专业性的特点,立足于实际点、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近年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普及工作组织程度不高、市、县社科联建设薄弱;普及工作机制不完善、内容不明确、形式较单一;普及工作经费和保障措施不健全等等。《条例》的推出,将系统解决以上问题,高效、全面地落实《条例》是推进社科普工作行稳致远的保障,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多部门积极联动,为推进社科普及工作有序开展作出努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