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都当过淮南主官

周 强

版次:A02  2023年0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它又是短命王朝,存在时间只有38年,主要统治者只有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李渊拥立的隋恭帝杨侑和王世充拥立的皇泰帝杨侗在位时间短暂,并且都是傀儡,可以忽略不计。)巧合的是,这父子俩成为皇帝之前,都曾担任过淮南地区的军政主官。

据《隋书·高祖纪》载,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周宣帝“以高祖为扬州总管”。高祖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当时的身份是周宣帝岳父。周宣帝因沉湎酒色,这时已禅位于6岁的周静帝,自称天元皇帝,实际控制政权。周宣帝很奇葩,按理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国只能有一位皇帝。同理是“国无二母”,一位皇帝只能立一位皇后,即使皇帝喜新厌旧,也只能废黜原皇后才能册立新皇后。而周宣帝却同时册立了5位皇后,正皇后“天元皇后”是杨坚女儿杨丽华。另外还有“天元帝后”朱满月、“天中皇后”陈月仪、“天左皇后”尉迟炽繁和“天右皇后”元尚乐。5位皇后争宠,杨丽华处于失败者地位,周宣帝曾恨恨地对她说,“后必族灭尔家”。杨坚为求自保,乃通过自己的密友、也是周宣帝的亲信郑译,说动皇帝将自己外放。这时北齐已经被北周灭亡,周宣帝准备攻灭南陈,于是杨坚被任命担任扬州总管,组织筹划南征军务。

淮南地区古属扬州。东汉开始实行州郡县3级管理体制,扬州州治先历阳(今安徽和县),又合肥,最后迁寿春。三国时,扬州分属魏、吴,魏扬州州治寿春,吴扬州州治建邺(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统一后,复合的扬州治所设在建邺。东晋南北朝时,淮南地区先归属南方政权,中期在南北之间反复易手,南朝梁侯景之乱后,基本归属北朝。其间寿春始终是州级治所,归南方时是豫州州治,归北方时是扬州州治。总管是北周开始设置的职官,职级权力和州刺史相当,因此杨坚的扬州总管是当时淮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杨坚于五月己丑日受任扬州总管,开始整备行装。6天后是乙未日,周宣帝开始“不豫”,杨坚借口自己“有足疾,不果行”。又过18天,周宣帝驾崩,杨坚的“足疾”也好了,在郑译等人运作下,杨坚成为大丞相并“受遗诏辅政”。《隋书·郑译传》则是另一种说法,杨坚受任扬州总管,郑译是其属下将领,郑译“发兵”,与杨坚“俱会寿阳,以伐陈”。周宣帝病重后,他们才回都城长安,成功地将杨坚推上辅政之位。杨坚是否来淮南上任,两者说法抵牾,但任职扬州总管则是铁定的事实。

次年初,8岁的小皇帝禅位,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杨坚担任过扬州总管,深知淮南对南北统一的战略意义,于是在开皇八年(588年)十月“置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以晋王广为尚书令”。晋王广即后来的隋炀帝杨广。淮南行台省的设置,带动淮南地位得到相应抬升,使治所寿春具有了准陪都意义。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官制来探寻这个问题。南北朝后期,南朝陈以长江为界,与北朝周、齐并峙。北周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齐建都邺都(今河北临漳县邺北城),并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陪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中国北方得到统一,周武帝随即在“相、并二总管各置宫及六府官”。相州州治即邺都,并州州治即晋阳;“宫”即皇宫;“六府官”是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的合称。北周崇尚周礼,以西周的六府官制作为朝廷理政机构。为了对新并齐地实行有效统治,北周将北齐两都作为北周陪都,设置一套与中央完全相同的官僚机构。大象元年(579年)二月,北周“移相州六府于洛阳,称东京六府”,邺都的陪都地位取消,而以东京洛阳来取代。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八月“废东京官”,洛阳的六府官署裁撤,陪都地位取消。后来,隋文帝又改六府为尚书省,并于晋阳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阳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洛阳与晋阳原本是北周陪都,成都从南朝夺取时间不长,还未完全消化,益州总管王谦曾起兵反对杨坚。隋文帝设置这3个行台尚书省,以自己的3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担任尚书令,官署有兵部、吏部、礼部、度支(户部)、工部、刑部,与后来的中央六部完全相同。可见对于晋阳、洛阳与成都来说,行台尚书省的设置使之完全具有了陪都意义。

隋朝统治巩固后,这些尚书省陆续罢去。直至隋文帝准备大举伐陈,于是作出“置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以晋王广为尚书令”的决定。按照规范称呼,应该是“淮南道行台省”。淮南道管辖范围在今江苏、安徽两省中部江淮之间以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地区。稍前,隋文帝还在襄州(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设山南道行台尚书省,由秦王杨俊担任尚书令。淮南道与山南道接壤,两者都处于平陈前线,当时全国唯有这两地设尚书省建制。

杨广到任后,随即部署大举伐陈,8路大军“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凡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在尚书令杨广指挥下,“区处支度,无所凝滞”,寿春瞬间成为全国军事指挥中心。8路大军中,淮南道占有4路,分别是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一路,庐江(今安徽合肥市)一路,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一路,由山东青州渡海一路。

次年正月初一,晋王杨广亲赴前线靠前指挥,大军分路渡江。面对强敌压境,陈朝从上到下将欢度元会(春节)作为第一要务,“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国沉浸在一派节日气氛中。隋军渡江时,陈朝将士因元会欢宴喝得烂醉如泥,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结果长江天堑轻易失守。正月初三,陈后主感觉到问题的严重,匆忙召集公卿讨论战守,但为时已晚。正月二十,陈后主孤注一掷,“亲御”前线,由于陈军既没有指定各军统帅,又没有背城一战的决心,各军行动还互不协调,首尾进退不能相顾,结果陈军一部溃败,全线瓦解,建康城随即被隋军攻占,陈朝灭亡。在经历300年的动荡分裂后,中国重新获得久违的统一,淮南为全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广平陈后,随即以淮南行台尚书令的身份,下令“封府库”,禁止劫掠,因为“资财无所取”以及其他一些善政,以致“天下称贤”。

开皇九年(589年)二月,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结束之后,隋文帝“废淮南行台省”。后来杨广先以阴谋手段成为皇储,又弑杀父亲夺取帝位,基本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这些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