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寿州城

赵 阳

版次:A02  2023年0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构筑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寿县古城墙,周长7147米,现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赵 阳 摄

在星罗棋布的寿县古建筑遗存中,重建于北宋熙宁至南宋嘉定年间的寿县古城墙,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正如清末状元、寿州人士孙家鼐所记,古城墙“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苍龙环绕般把寿州古城揽抱在怀里,阻挡天灾兵燹,庇佑万民。因为一直发挥作用,从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

寿县是个农业大县,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但不管是城里人,还是来自于乡村,寿县人都称自己是“古城人”,都为自己的家乡拥有古城墙而骄傲。因为一座古城墙,寿县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然绝大多数古城人生活在农村,但“古城”却在每个人心理上处于核心位置。从一定程度上看,“古城”代表着幸运和安宁。在人们心中,高大坚固的古城墙,就是安稳、太平和指望。冷兵器时代防外侵挡兵匪自不必说,1991年、2003年、2020年淮河大水,寿县城只是把四座城门轻轻一关,就保得城内居民安居乐业、安然无恙。城里面的日子,是乡村里的向往;城里面的文化,引领着乡村的方向。可能正因为此,不在城里的乡村,由羡慕到实践,“退而结网”,便多了形形色色的院墙。院墙,应该是乡村对古城的追求与模仿,是古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东门“宾阳”门前的清代州城图清晰标明,寿县古城墙呈方形,周长7147米,墙体高约6至7米,顶宽约4米,外侧下砌块石上码砖,内坡以土夯筑。近年来,古城发展旅游业,古城墙上的杂树被清除,内坡种上草皮,墙顶铺上石条步道,古城墙变成了旅游景观。远近游客慕名而来,环城观光游十分火爆。

漫步于高高的古城墙上,3.65平方公里的寿州古城尽收眼底。就这样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十万人家共起居”,真像一个大院子,关起门来安全感满满,做梦香甜,睡觉踏实。

历史上,城墙的功能由御水为主逐步转变为御敌为主。当冷兵器时代结束、城墙的御敌功能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城墙往往就被人们当做妨碍城市发展的障碍和累赘。但寿县古城墙自建成那一天起,就一直发挥着御水作用,历代官府无不把“御水保城,重在防御”作为政事的当务之急。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城人民顺应自然,不断对城墙功能进行改造和完善,城垣愈发坚固实用,赢得“铁打的寿州城”美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寿县城三面环水,每当淮、淝洪水泛滥时,古城宛在水中,因而城墙所具有的防洪功能十分重要。古人在建筑城墙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征,将城墙最低高度建得比淮河干流硖山口最高水位略高一些。硖山口也称硖石,位处寿县古城下游10公里处,号称“淮河第一峡”。将城墙高度这么处理,可以使淮河洪水快涨至城墙顶时,就会从硖山口一泻而下,从而奔腾到海,确保洪水不会漫进城内。寿县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水漫狮子头,水从孤山流”。意思是说,当淮、淝洪水淹到古城门外的石狮头时,就会自动从淮河流走。

当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寿县城墙建成后,面对汹涌的洪水,也并不是金汤巩固一劳永逸。随着宋金以后黄河南徙,淮河入海口被夺,寿春城屡遭水灾。据《寿县志》载,自1671年-1949年的278年间,寿县共发生大、小水灾57次,几乎每五年一次大水。在明嘉靖前有记录的150多年里,城墙先后有7次被洪水冲破。在抵御洪水的惊涛骇浪中,前人围绕改造和完善城墙的防洪功能,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发明,每项发明都令我们称奇叫绝。

兴建泊岸。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在带领百姓抗洪保城时,发现洪水波浪直接冲击城墙,墙根许多泥土被浪打走,危害极大。大水过后,杨瞻组织民力在城墙外侧壁角处加筑了一周护城御水石岸,即泊岸。泊岸一边紧贴城墙外壁,一边濒临护城河,全部用大条石垒砌,以阻挡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使城墙更加坚固,堪称“城外之城”,古人赞其“若生铁之熔铸”。

改善瓮城城门。寿县古城墙在宋代建成时,四个城门都设有瓮城,建有内外两道直通门。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原来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城墙的御敌能力。所谓的“瓮中捉鳖”,正是瓮城功能最生动的描述。到了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寿县古城四门除地势最高、受洪水威胁最小的南城门内外两道门仍为直线通达外,东门迎水的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西门外门却改向北,北门外门则改向西。这样一改,使来势迅猛的洪水即使冲破外门进入瓮城后,由势不可挡的直线冲击而忽然变为瓮城涡流,可大大减轻洪水对瓮城内门的压力。这样的建筑格式,在我国现有古城墙中极为罕见,充分反映了前人善于运用科学的良苦用心。

改建月坝。这也是一项写入中国水利史的工程。寿县城墙东北拐和西北拐各有一个排水涵洞,为明万历元年修,主要用于排除城内的积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将这两处涵洞改建成圆筒状的月坝,与城墙等高,坝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砌有厚实的堤坡,涵沟设闸5道,人们可随时进坝内启闭闸门,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城内积水泛滥,又可消除城外洪水倒灌入城的隐患,还可起到比较城内外水位高低的作用。一举数得,一涵多用,被水利专家誉为水利科苑的一颗明珠。正是因为有这两道月坝,寿县古城被人们传说是“筛子地”,下再大的雨,积水也总是能够得到及时排除。清光绪十年(1844年)和三十三年(1907年),两涵进行重修时,分别立了“崇墉障流”和“金汤巩固”两方石刻,成为城墙上一大胜迹。

正是因为古人在城墙防洪功能上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地进行了以上处理,使得寿州古城自明嘉靖四十五年大水“坏城”后,虽然洪势有增无减,但无论洪水如何咆哮,城墙再也没有被冲破过。这个奇迹,造就了“铁打寿州城”之说,使“金汤巩固”成为现实。古城墙,成了古城居民的“保护神”。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随着淮河逐步得到治理,洪水已不再汹涌。特别是寿县建设新城后,又在城外建起一道拦截洪水的防洪圈堤,古城墙的御洪功能慢慢减弱了。现在,作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寿县古城墙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与北京长城、西安古城墙等一样,已发展成著名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看城内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望街道车辙深陷的青石板路,观绕城一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不经意间,寿县古城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就会在你的眼前翻卷起苍茫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