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转作风 优化环境促发展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吕天然 王诗尧

版次:A01  2023年02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节奏,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奋进动力,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决心和态度,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日前,在淮南高新区召开的贯彻落实省、市“一改两为”会议精神暨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会上,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发出动员令。

2022年以来,淮南高新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埋头苦干、奋勇拼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不断巩固位次靠前、再上前头的“高新之势”,形成脱虚向实、真抓实干的“高新之变”,以作风建设引领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换位思考、纾困解难,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惠企暖企

2022年,淮南高新区及时出台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年真金白银为企业兑现政策扶持资金2.57亿元,为辖区企业争取制造强省、科技创新、“三重一创”等省市各类奖补资金5293万元。充分发挥政府担保资金撬动作用,扎实开展“政银担”“科技贷”“园区贷”等业务,全年发放贷款1.09亿元。加强企业问题收集办理,与省、市同步开展现场集中办公活动,通过创优营商环境平台为企业办结各类诉求1078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劳动用工、子女就学、公租房申请等问题,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反映的办理预售和销售许可证、通鼎光电反映的跨区办理环评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建成投用了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为企服务专窗,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办事“往返跑”的现象更少了。

脱虚向实、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干事创业

2022年,淮南高新区在项目招引方面,签约引进重点项目36个,总投资284.7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50亿元明然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生产基地开工建设、总投资65亿元的芯视佳12英寸硅基OLED微显示器制造、总投资55亿元淮南创维商用车),数量占全市比例33.3%,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在项目建设方面,顶住房地产投资下降压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12%,投资额仅次于寿县;淮南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中车瑞达等45个项目加快建设;香樟苑五期三标段等16个项目竣工。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链式布局、集群培育。新型显示产业从2019年的2家企业签约,目前已发展31家,形成整机、模组、上下游零配件等全产业链;大数据产业加快“两园、两中心、多平台”建设,2022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新签约建设整车、电机、动力电池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突出重点、扭住关键,以更加精准的打法赶超发展

2022年,淮南高新区把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狠抓标准化厂房建设。竣工投用高新产业园一、二期后,开工建设产业园三期,今年将开工建设产业园四期,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狠抓科创平台建设。建成“双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智慧谷等产业载体,2022年竣工交付18万平方米高新区科技信息产业园。把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加快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已入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46家。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工作,2022年淮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企业38家。新招引12英寸硅基OLED微显示器制造、淮南软件产业园、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等重大新兴产业前沿项目。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打破传统身份界限,严格实行浮动薪酬制度,实现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完成雇员招聘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问题得到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