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强镇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潘士清

版次:02  2023年02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立春过后,乍暖还寒。

在潘集区平圩镇谢圩村农民文化礼堂内,推剧票友在那边吹拉弹唱、广场舞爱好者在这边尽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还有围观群众不时地喝彩,现场好不热闹。

“在我们村,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室外广场上跳舞的、锻炼的、打球的群众都显得十分开心。环境好了,产业旺了,村集体收益也高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更强了,村民的文明素质随之提高了,村庄更加和谐了。”2月20日,平圩镇谢圩村负责人自信地说。

潘集区平圩镇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挖掘整合地方特色资源、打造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加快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发扬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添了农村文化发展活力和动力。

据了解,该镇谢圩村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挖掘文化资源,重建了推剧团,组建了新时代广场舞队伍,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容纳300人的文化大礼堂、配套文体广场和停车场,同时拆违建、建花园、栽绿植,让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还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擎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谢圩村走上了一条既有本村特色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振兴之路。

谢圩村只是平圩镇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镇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加大人、财、物全方位地投入,先后建成内设7室1厅2场1个中心、功能齐全的镇综合文化体育站,外设全民健身广场和多功能球类运动场。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的标准要求,综合文化体育站配备专职人员3名,村级文化信息联络员16名,建立文艺团队15支,文化志愿者68名。确保每周开放时间达45小时以上,在重大节日、农闲季节开展读书、文化作品展览展示、讲座培训、文化进村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镇村文体活动场所环境优美、服务到位、文化氛围浓厚,真正成为群众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文化阵地。

平圩镇不断将工作触角深入基层,组织文艺爱好者,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近年来,该镇培养80余名文化体育骨干,扶植建立了15支业余文化团队,修缮了龚集村知青馆,成立了店集村农民书画协会,庙新村、刘余村、卢沟村新建了乡村文化大舞台,促进农村文化体育持续健康发展。该镇先后荣获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站,有3人为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新淮村传统的将兵摔跤(二仙摔跤)成功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该镇广场舞在市区演出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群众文化工作,参与者是群众,受众是群众,我们坚持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聚人气,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平圩镇负责人表示:“平圩镇沿淮河而建,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重挖掘发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书香平圩”“翰墨平圩”“精美平圩”品牌,让深厚文化浸润精致乡村,有效提升乡风民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擦亮‘桥头堡’,扮靓潘集区东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