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回忆录》,一卷在手,满心欢喜,仿佛捧着鹅黄嫩绿的早春二月。
淡绿色的封面,墨绿色的“汪曾祺回忆录”几个字在封面上方生动。左右两边一圆一方两帧简约素雅的花卉图案,显得恬淡娴静而又端庄大气。
打开这本书,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纯粹的文人,优雅的士大夫,便微笑着向你迎面走来。
汪曾祺出生在鱼米之乡的苏中平原高邮,京杭大运河泱泱汤汤地从旁边流过。他喜欢看船,看撑篙的男人古铜色的身体、清明坚定的目光。他爱看打鱼。看鱼鹰逮鳜鱼,激动的鱼鹰,不动神色、十分冷静的渔人。丰饶的水乡泽国,养育了他,使他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温和、沉稳而又豁达的品性。正如他在《我的家乡》一文中所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汪曾祺生长在一个充盈着书香味的殷实人家。他的祖父中过拔贡,置田地,开店铺,经营古玩字画。汪曾祺的父亲是个眼医,但喜好琴棋书画。父亲很随和,又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业,但不强求。汪曾祺爱作文,爱画画,父亲很支持。汪曾祺要习字,父亲建议他多写写“张猛龙”。初中时汪曾祺爱唱戏,在家里,他唱,父亲给他拉胡琴。这些,无疑对汪曾祺今后的成长发育和人生道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求学4年,是他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西南联大崇尚自由,学生可以自由地追求和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170多位两院院士。汪曾祺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沈从文。沈从文先生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他主要是评讲学生的作文,他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有时比作文还长,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使学生获益匪浅。他为了教创作课,用几种方法写小说给学生示范,可谓拳拳之心。沈从文的勤学“苦写”也使汪曾祺耳濡目染。西南联大学生喜欢“泡茶馆”,学校图书馆桌凳少,他们就在茶馆里看书写东西,汪曾祺最初的几篇小说就是在茶馆里写出来的,他说自己是茶馆“出身”的小说家。
汪曾祺曾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的农科所,干了许多粗重的农活。后来,他又被派到塞外孤城沽源“马铃薯研究站”,画马铃薯《图谱》。就他一个人,无人管束。马铃薯成熟了画薯块,画完了就烤要扔掉的薯块吃。他感到是神仙过的日子。对此他写过一首长诗给北京的朋友,记得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前后有二十年,他才算过上正常生活。有人问他:“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回答:“随遇而安。”云淡风轻,心如止水。
人生变故,世事沧桑,汪曾祺走南闯北,浪迹天涯,所到之处,潜心美食,吃遍四方,善品美味佳肴,成了美食家。这些对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滋养和促进作用,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质朴、隽永、平和、隐秀、古拙的风格。
《汪曾祺回忆录》是一本散文集,是《汪曾祺全集》的主持人、资深编辑、著名学者郭娟女士,将《汪曾祺全集》中涉及回忆内容的文章搜集整理,加以分类,单独出版,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显得“随心所欲”,从容自如却又新颖别致。而汪曾祺温润如玉,五彩斑斓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厚重而又耐读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慢慢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