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战国楚文化领军之都的脊梁

—— 武王墩的大猜想

特约撰稿 王建业

版次:20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军阀破坏的李三孤堆墓群遗址。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重点项目。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淮南市博物馆共同承担,考古发掘队主要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淮南市博物馆业务人员等组成。国家文物局成立“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专家指导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淮南市委、市政府对于武王墩的保护性挖掘非常重视,淮南业已把楚风汉韵作为自己的一个特色在打造。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研究需要挺起自己的脊梁,敢于发声,善于造势,在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赢得四海宾朋更多关注。

武王墩的猜想,墓主是谁?

楚国历经八百年风雨,楚墓星罗棋布于两湖的江汉平原地区以及安徽、河南淮阳一带。但是由于江汉平原地区多洪涝,加之自古以来,盗采不断,真正意义上的楚王墓的开挖是上世纪30年代的李三孤堆,也就是楚幽王墓。当年军阀李品仙在淮南盗挖楚墓,珍贵文物四散,墓葬结构也被彻底破坏,令人痛心。所幸铸客大鼎以及鄂君启节简得以流传至今。

目前楚文化考古的特点是:墓葬多,遗址少;墓葬以战国时期多,春秋以及西周年间的少。从目前发掘的楚国系列墓葬中,主要是湖北随州的擂鼓墩、大冶的冶铜工艺技术遗址、江陵望山楚墓,但他们多不是楚王墓。高崇文先生的“考古楚文化”记载两湖地区就有上万座楚墓。中国迄今发掘的东周时期的墓葬,80%是楚墓。

根据史料记载,春秋中前期,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州来”域名始见记载,是为淮南市境历史上最早的地名。春秋晚期,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国迁入州来,此际市境大部分疆域属蔡国。蔡国消亡后,市境属于楚国。《史记》记载,“……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又载:“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楚自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以来,经历了幽王悍、哀王犹、负刍四世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秦灭楚后,置九江郡寿春县,市境属之。

根据史料,哀王熊犹即位仅两个月被杀,末代楚王负刍被秦王俘虏,故此二王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排除哀王及负刍,符合楚王身份和地位墓葬遗存的主人,只有考烈王和幽王二位。武王墩墓葬现存封土规模,就其体量而言与被盗前的李三孤堆相比,墓葬规模更大。1933年被军阀盗掘的李三孤堆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不仅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而且是迄今安徽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其墓主身份被认为就是楚幽王。

目前从武王墩追缴的器物有全国最大的漆木虎座鸟鼓架,通高1.90米,形制之大,世所罕有。另外编钟、石磬若干,以及支撑编钟的虎型底座,身上有铭文:阜平君外乐虡象。虡象:古时悬钟鼓木架的两侧立柱。《诗·周颂·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宋史·乐志四》:“《汉律》以谓:‘官架总摄四方之气,故《大晟》之制,羽在上而以四方之禽,虡在下而以四方之兽,以象凤仪、兽舞之状,龙簨崇牙,制作华焕。”

经过前期的勘探发现,该墓为“甲”字形方坑竖穴墓,由墓圹、墓室、墓道、封土四部分组成。封土最高处约14米,墓圹边长约46.8米,由墓室开口至椁室,有11级台阶。现已探明的武王墩墓四周有围沟,平面近方形,围沟范围内即为武王墩墓之陵园。陵园内以武王墩为中心,不仅有大型车马坑和一排南北排列的陪葬墓,在陵园内还发现长方形土坑20多处,分布密集,坑内有灰、红色陶片及红色漆皮和竹篾痕迹,专家猜测应为武王墩墓的陪葬坑或祭祀坑。

会不会像楚幽王墓葬那样有数量惊人的文物出土?会不会有诸如楚大鼎这样的国之重器被发现?而且该墓葬会不会像其他已经发掘的高规格战国墓一样,能出土比金银器等珍宝更加珍贵的竹简或木简?根据被抓获的盗墓分子交代,虽然他们利用现代的爆破挤压技术,对墓室进行了破坏,但因为塌方等原因,未能进入主墓室,这可能会给一些重要文物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战国时期是青铜文化鼎盛阶段,从已经发掘的高规格楚墓来看,都有大量的青铜器物。从武王墩被盗掘后追缴文物的等级看,也说明了该墓葬绝非一般的贵族墓葬,所以该墓葬主的身份直指考烈王。

武王墩的猜想,考烈王熊完与春申君黄歇的悲欢故事

考烈王熊完当年在秦国当了十年的质子,养成了小心翼翼的处事风格。他亲眼目睹了楚怀王、也就是他的爷爷如何被秦昭襄王一步步逼上绝境,又亲身经历了父亲楚顷襄王的退缩。在黄歇偷梁换柱的计策下,他回到楚国后,一方面想恢复楚国盛世,达到庄王时期一统天下的水平,但同时他目睹了秦的强大以及诡诈,也是徒呼奈何。

黄歇押宝熊完,陪熊完在秦国当质子,经历了10余年的忍辱负重。考烈王熊完当年娶了昭襄王的女儿,其姓氏名字不可考证。生下了昌平君熊启。昌平君是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乱的领导人物之一,在秦国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是秦始皇的第二任丞相,后来在新郑掀起了谋叛秦国,保护楚国的行动,他也是楚国的最后一位王。我们第一猜想的是熊完后来当上考烈王之后,子嗣不旺,当时在秦国时,他交好范雎与安国君嬴柱,也是在华阳夫人的帮助下,在秦国还算是风平浪静。顷襄王病危之际,在黄歇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策略下,考烈王熊完只身回到楚国,把孩子和老婆撇到了秦国。没想到此后是天人永别,考烈王再未与秦国的老婆和自己的大儿子熊启谋面。

对于武王墩的猜想,我们希望会有一些竹简记录考烈王与自己秦国夫人的一些事情。虽然考烈王后宫佳丽三千,但这段秦楚联姻,对于考烈王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秦昭襄王一生二子一女,独独把这个掌上明珠嫁给了熊完,足见其对于这段秦楚联姻的看重,或是对于熊完的重视。左传曾有记录考烈王仪容甚伟,当然,秦昭襄王嫁女的目的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女婿,以便更好地控制楚国。考烈王偷跑回国后,秦昭襄王非常愤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把自己的女儿和外孙都留在身边,也是对楚国的一种牵绊。黄歇后来用计,献李嫣给考烈王,或许也是害怕考烈王大儿子熊启如果归国,对自己不利。历史烟云,权当一猜。

熊完回国后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对秦国夫人的情感掺杂在国事当中,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所以不难理解,之后的熊完一方面亲秦、附秦,不敢与之争锋;一方面就是躲避,直至最后迁都寿春以避锋芒。他用歌舞来麻痹自己,残喘于乱世。

说到考烈王,就必须提一提黄歇。作为战国四公子的黄歇而言,出身布衣的他上演了逆袭之旅。押宝考烈王,陪着熊完在秦国的十年质子之旅,战战兢兢地如履薄冰,然后李代桃僵送熊完归楚。黄歇就此进入自己的高光时刻,令尹得坐,淮北土地分封,史称春申君。黄歇一生最风光的事情莫过于率军与信陵君魏无忌成功解救被秦军围困的邯郸。后来,又率军灭掉了鲁国,将楚国的领土进一步扩大。一时间,春申君享誉四海。

黄歇与考烈王心生嫌隙是因公元前241年的五国之盟,楚、赵、魏、韩、卫缔结南北合纵联盟,一致抗秦。当时推选考烈王熊完担任盟主,黄歇任执行官,大军直至函谷关。秦国守关不出,可笑的五路大军却一哄而散。这也是战国最后一次抗秦的联合军事行动。考烈王认为这是黄歇不作为、消极作战的表现导致,至此疏远黄歇,也为以后的黄歇悲剧埋下了伏笔。

也是在五国抗秦失败后,门客朱英向黄歇建议:国都陈丘与秦军距离太近,秦楚两国,朝秦暮楚绝非好事。考烈王也是避锋芒,于是迁都寿春,改寿春称郢都。黄歇把自己的封地让给考烈王,自己在苏州逍遥。此时,黄歇又为考烈王的继承人思虑。最后,听从门客李园之计,也是想学习吕不韦,于是就出现了一幅画卷:考烈王、黄歇、李园、李园的妹妹。这四人组织了新的生态链,铸成了楚王国的政治舞台。短兵相接、各揣心事。李园从一个政治的投机客,摸清了黄歇的诉求,把准了考烈王的心脉,以自己妹妹当诱饵,把两个楚国最有权势的男人戏于股掌。黄歇一生算计,最后竟落得身首异处,可悲可叹。难怪扬雄在《法言》说:在上位不能治理国家,大奸巨猾,窃弄国家命脉,于国家无益。

黄歇的悲剧,看似用人不察,但实际上一切皆有因果。考烈王的后期对于黄歇已生厌倦,加之黄歇高调,李园的出现,又加速了这一过程。黄歇也意识到了危局,不甘心就此失去权力,而另一位利令智昏吕不韦的前车之鉴并没有给予深思,这是否也算作“灰犀牛”事件?黄歇看似死于小人李园之手,焉知不是考烈王之意愿呢?战国四公子功高盖主,这样的命运也是必然的。

战国公子黄歇顺应大势,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楚国最后没落。但是自身的局限性,在一些大是大非上,以及用人方面,都犯有错误,如今淮南的成语“门里人”也是一种记录,自己只落得高大封土,衣冠冢孤堆。

武王墩的猜想,媵妾制度打开了楚女进步天梯

楚国自春秋中期开始,受制于国力的衰微,开始在对外联姻上发力,接连出现楚女打天下的局面。为什么别的诸侯国也采用联姻,没有出现如此局面呢?在联姻问题上,楚国采用抱团打天下的做法,也就是媵妾制度,就是嫁一个皇室女,陪嫁7-8个皇家女,这样的姊妹团出击,专业小组出面,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照应,这么个团队组合,无往不利。芈月当年随着楚公主芈姝嫁到秦国,就是一个陪嫁。结果芈姝当皇后,她也能当上秦惠文王的爱妃。所以楚国的联姻是有一整套方法的。

楚国将普通的联姻,看作是对竞争对手的一次整合,他们首先培训女性小组,使她们个个优秀,每个人的个性又有较大差异,增大对王上的诱惑面。媵妾制度产生了群体效果,通过多种联系、多种方案来固化在新的国家的胜利果实。这就是一次渗透,一次新的组合。加上楚女们既有端庄的一面,又有中原大族所不具备的野性,楚灵王推行的细腰婀娜,楚乐的玄幻,加上她们个个喜好舞蹈,在其他诸侯国看来简直就是仙子下凡间。

著名的宣太后芈月,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将秦国送到了顶峰,她个人也开辟了40余年的太后临政制度。宣太后刚出场时,叫做芈八子,这个称呼类似于武则天的“武才人”、慈禧的“兰贵人”,总之是一个品阶较低的嫔妃的称号。芈八子作为楚国王姬的陪嫁媵妾来到秦国,进入了秦惠文王的后宫。凭借古灵精怪、敢说敢爱,芈月登堂入室,取得了秦惠文王的厚爱。以至于楚怀王因此大发雷霆,颇像当年王昭君被毛延寿陷害、鲜花只能送单于的汉昭帝。后来楚怀王被秦国诱骗,直至被秦软禁,据说也是有芈月的影子。后来的电视剧《芈月传》将其更加推波助澜,不过芈月确实是许多女性的偶像。据说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也是对芈月相当推崇。

战国时期,为什么楚女能够在秦国发挥更大作用,在楚国却难有声音?我觉得一是楚女的良好教育。楚国的女性天团出现,得益于楚国的教育与引导,教育上是开放的。二是楚国更强调王权的血统性。楚国很难有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操纵朝廷的就是王族,就是屈、景、昭三大家族与皇族一起。兼收并蓄不好,但是往往在生死关头能够发出巨大声音。强秦暴政下,其他几国很快偃旗息鼓,也只有楚地,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楚女多情且善权术,也只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立马武王墩,任思绪飞扬

楚国的经济制度不同于秦、晋的北方,主要是商业的空前繁荣。楚国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为中国后来发展的商品经济奠定基础。楚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宗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等方面显示楚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水平。

治国理念上,楚国所倡导的道家与秦国的法家相比,刘邦倒是一语中的,他认为道家对于管理国家更为合适,道家文明更重人文教化,精神追求,更适合和平年代。马上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汉王朝的建立,某种程度上是楚国的再生,政治体制是汉承秦制,文化上却是汉承楚制,如服饰、歌舞、文学、哲学等。汉王朝是楚文化与秦文化的混合体,秦文化是骨,楚文化是肉。

历史不容假设,但郭沫若就假设过。1942年9月,他在《论古代文学》一文中表示:“中国由楚人统一,由屈原思想来统一,我相信自由空气一定更浓厚,学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

楚国最后的一段时光留给了淮南。随着武王墩的开掘,或许楚国的面纱会层层剥开,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那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年代。而淮南乃至安徽文旅事业的风口,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