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浩荡

特约撰稿 赵 阳

版次:19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寿州古城宾阳门城楼。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收藏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楚大鼎、楚金币。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曾作出这样的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座博物馆,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建立博物馆(院)。一些地、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也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也就是在那一年,寿县博物馆应运而生。

时隔60多年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寿县博物馆升格扩建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址选定于寿春古城东南侧,2018年5月开工,2022年元旦建成试运行,6月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其建筑设计以“四方筑城”“荆楚高台”“楚风汉韵”为展示意愿,通过“城墙”“城门”“瓮城”等区域标识和特征,利用色彩、形制、材质的有机组合,形成既有巍巍古风、充分体现寿州古城元素,又有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气息的地标性建筑。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0余件(套),二、三级文物2000余件(套),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舍利、金棺和银棺等特色藏品,均属世间罕见的奇珍异宝,尤其是战国楚金币的收藏量居全国之首,总重量达2.4万克,占全国出土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自建成那天起,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便成为人们寻幽探奇、访古追梦的圣地。  

公元前241年,随着合纵攻秦惨遭失败,秦军锐锋已逼近淮阳。楚考烈王熊完苦无良策,只得听从春申君黄歇建议,裹挟着中原风尘,一步三回头地渡过淮河,把八公山下的寿春立为新都。当迤逦的车马驶进城门,目睹寿春超乎想象的规模与繁华,考烈王一扫满脸的风霜与沮丧,一股气吞河山的万丈烈焰立刻在胸中熊熊复燃起来……

此时的寿春,已走过数千年的发展史。寿县双桥镇斗鸡台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和卜骨,记录了寿春先民早前的文化和文明足印,现就展陈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作为新都的楚寿春,经过春申君十多年的建设与经营,规模宏大,格局规整,已然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城市。

考古探明,寿春城遗址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4.25公里,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城外有护城河与芍陂(安丰塘)和淝水相通,城东北部有多处建于夯土台基之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寿春城包括考烈王城和春申君城。《太平寰宇记》载:“废寿春县在县西四十里,考烈王徙都寿春,城即考烈王所筑;西南小城楚相春申君所居。”明嘉靖《寿州志》载:“废寿春城在州西四十里,晋修为淮南郡,内有楚王祭淮坛,《六典》曰安丰军(宋时其地属安丰县)、古寿春。”清光绪《寿州志》也记:“废西寿春县,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楚考烈王城,城中有祭淮坛,其东北隅有棘门。”清嘉庆《凤台县志》以为“废西南寿春县在今州城西南之丰庄铺,值淮水东北处”,“黄歇(春申君)死所也”。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兵60万灭楚,俘负刍,楚都寿春共18年。考烈王城为土筑,继以兵燹,又经两千多年风摧水击,沧海桑田,终于湮没于泥土之下。春申君城又称南城、廓城,为楚徙都寿春后扩建之城。清光绪《寿州志》引用《水经注》论证载:“寿春县故城,亦曰南城,即今州城其外廓,包至今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淝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春申君城当年究竟有多大?其确切界址因城垣夯土倾圮,年代久远,难以勘定。但根据出土文物分布状况与现代高空遥感摄像分析,其规模确实不小,当是楚国贵族将吏、士庶工商聚居之地。春申君与考烈王城东西相距19公里,连同错落其间的屯营、吏治等小城,构成庞大的郢都寿春,舟楫如梭,商贾云集,居民达30万众。其交通、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声名远播,在《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中,司马迁和班固分别留下凝重的一笔:“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曹魏在此屯田,“自寿春至于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现存寿春城遗址的寿州古城,重建于北宋熙宁至南宋嘉定年间。城呈方形,城开四门,城墙周长7147米,“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以其特殊的形制构造与功能,被专家、学者叹为国之珍宝,2012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昌唐无复浯溪颂,哀郢常多楚泽吟。”郢都寿春是八百年楚国给淮河儿女留下的千古绝唱,振聋发聩,袅袅余音在时光隧道里久久回荡,不绝于耳。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寿县安丰塘是我国历史上很早的水利工程,始建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安丰塘古名芍陂,位于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中国灌溉工程鼻祖”,位居中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首,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

史书记载,芍陂为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楚令尹孙叔敖所建。据《禹贡》提供的信息,荆、扬地区先民最具稻作传统。早期楚、吴部族农耕文化的这种背景,似乎也为我们探讨水利史上这一奇迹提供了充足依据。春秋中期,楚国占领豫东皖西一带后,楚庄王起用孙叔敖担任令尹,发展生产,辅佐朝政,谋求霸业,把淮南地区作为东进北上的战略枢纽,着力建设强兵足食的生产基地。发展农业生产就需要灌溉工程,芍陂工程应运而生。

从地形看,大别山由鄂豫交界处入安徽省境,一直延长到合肥市北面。这些山脉呈弧形分布于淮河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山谷北坡的水流经寿县等地入淮。未修芍陂前,这一地区旱涝频繁,灾害严重。为减轻自然灾害,楚令尹孙叔敖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地形地貌,将淮南丘陵“西至六安龙穴山,东自濠州(今凤阳)横石山,东南自龙池山”(《嘉靖重修一统志》)流来的水汇集起来,建成占地约145万亩、蓄水约1.7亿立方米的原始人工水库芍陂,构成一个排灌自如的大型灌溉系统工程,“径百里,灌万顷”(宋代欧阳忞语)。

芍陂建成后,泽及当时,功施后世。经过后世不断续建,灌区内有渠有塘,引水入渠,由渠入塘,开塘灌田,形成一个完善的“长藤结瓜”灌溉体系。当时,楚庄王不断对外用兵,与齐、秦、晋争霸,这一灌区的兴建,“百里不求天”,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疆拓土对军粮的需求。在历史的发展中,芍陂一直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突出作用。《唐书·地理志》载,寿州、安丰(县)“梁置安丰郡,县界有芍陂,灌溉万顷,号安丰塘,隋因置县”。《水经·肥水注》载,寿春城“北负八公山,北山,山之北为淮水。芍陂在城南,淠泄在西,肥水在东,夹横塘西注,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闰浆水注之,水受芍陂。”由于芍陂蓄水丰盛,寿春城内外,河渠纵横,湖塘罗列。气候宜人,林木茂盛,“三春九夏,红荷覆水”“长林插天,高柯负日”“泉源下注,漱石颓隍。”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写《安丰张令修芍陂》盛赞:“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现在,安丰塘作为中华民族灌溉文化的“活化石”,已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常年蓄水量1亿立方米,水面34平方公里,灌田105万亩,受誉“天下第一塘”。2015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当代著名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先生说:“芍陂的古老,在我国水利史上首屈一指,现在仍为亿万人所称颂。如果它是一个现代的平原水库,就不可能这样为中外人士所景仰。因为古老不是空洞的形容词,它蕴涵着两千多年来无数创建者的智慧,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血肉精神的结晶,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万千见证之一。”  

作为楚文化的积淀地,北宋以来,淮南屡有战国中后期文物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为晚楚时期留下的,特别珍贵的有楚大鼎、楚金币等。

先秦时期,淮南一带均属寿春。“寿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回溯历史,“寿春”之前,因蔡国迁都于此,历时47年,故史称“下蔡”;“下蔡”之前,此地为淮夷部落所建的“州来”古国。楚迁都寿春后,王室陵区位于寿春城遗址东侧、淝水(今瓦埠湖)东岸。《越绝书》载:“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今淮南市谢家集区和淮南高新区的大孤堆集、小孤堆集、朱集、杨公、三和、赖山集等地已探明10余座大型封土墓,部分墓葬还发现有车马坑。著名墓冢有李三孤堆、大孤堆、小孤堆、武王墩、黄泥孤堆、严家孤堆等。1933年,李三孤堆楚墓出土珍贵文物多达4000多件,以青铜礼器居多,有鼎、甗、簋、簠、壶、罍、敦、卣、豆、盘、鉴、勺、量、箕、炉及兵器、生产工具等,是楚文化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几十年来,对这批楚国铜器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许多考古学家诸如郭沫若、唐兰等都为之发表专论,显示了这批楚器的重要价值。上世纪中叶,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都曾先后亲临安徽省博物馆,考察鉴赏李三孤堆楚王墓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其中一尊“铸客大鼎”,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三足圆鼎,端重古朴,体量庞大,气势雄浑,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均刻有“安邦”二字,2000多年前就是楚国重器,所以也被称作“楚大鼎”。毛泽东主席站在鼎前,细细打量,饶有风趣地说:“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哇!”

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的国家公祭鼎正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以铸客大鼎为原型,也再现了铸客大鼎“安邦”的美好寓意,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在考古界,寿春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几次考古发掘让世人震惊——

1955年治淮工程中,在寿县古城西门内北侧发现蔡昭侯申墓,出土包括蔡侯钟、蔡侯盘、吴王光鉴等珍贵文物584件。

1957年寿县古城东郊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金节,为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从铭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寿春地区是楚国水陆交通重要枢纽之一,从下蔡地区向西、向南,都有车路相通,西达方城,南通居巢和长江。鄂君启每年从事贸易的商队,水路至少150条船,陆路至少50辆大车,或500头驮运牲口,或1000名挑夫。经商的范围北起河南南部,南方至少包括今日两湖、江西和安徽,淮汉长江及湘资沅灃等地都有他的商队的足迹。

寿春引人注目的通衢地位,在晋代伏滔《正淮论》中也有反映:“寿阳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西援陈许。”

1983年,在寿县古城东南发现寿县柏家台大型战国宫殿遗址,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0年和1996年,在现寿县新城区明珠大道先后发现春秋晚期蔡国墓葬地和陪葬车马坑,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纹饰细腻,工艺精湛,玲珑剔透,展示了楚人对雄奇、繁华和唯美的追求,为史学界研究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楚蔡车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目前,淮南武王墩墓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经取得重大发现和考古收获。初步判定,墓主极有可能为楚考烈王熊完。

……

淮南不仅地下宝藏丰富,地面遗址古迹也是星罗棋布、灿若繁星。仅在寿县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就达49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1处。城北八公山,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曾经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美好传说。殊不知当年,赵大将军廉颇也在黄歇感召下来到寿春,死后葬于八公山西南,当地习称为“颇古堆”。清人王佩兰曾临墓而叹:“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败下风。百战关边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侫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

真的是“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  

钟鼓锵锵,淮水汤汤;楚风浩荡,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千多年来,在淮南这方郢都故土上,楚文化如同DNA序列中的最强基因,传承着历史,展现于今天,决定着未来。

2014年,文化部公布全国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寿县作为安徽省仅此一处入选。寿州端午习俗,从此上升到国家传统文化推广传承层面。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芍陂龙,八公诗,寿州香草天下知。”寿县能够成为全国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主要还是因其打上了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舞龙是与赛龙舟连在一起的。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舞龙则为纪念孙叔敖。史书记载,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就了霸业,名重诸侯,但从不居功自傲,恪守清廉做人本色。淮南民间一直流传他“临终教子”的故事。弥留之际,孙叔敖把儿子孙安招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死后,倘若楚王封你做官,你千万莫要,因你没有做官的才能。倘若楚王封你城市,你也千万莫要,因你对国家无功。倘若楚王一定要赐你食邑,你就要求到荒瘠地方去,你可用双手谋生……”一代国相,临终之言,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这样的官,老百姓怎么能忘记?传说孙叔敖小时曾救过一条小蛇,小蛇长大成龙后帮他开拓了安丰塘水源。于是, 安丰塘畔从此有了舞龙习惯。端午节这一天,水面上龙舟竞渡,鼓音震天;堤岸上巨龙翻滚,彩声一片。水上水下场面十分壮观。郢都人以此缅先贤、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情景动人,情趣盎然。

八公山是文化名山,承载着淮南丰厚的文化积淀。当年,汉淮南王刘安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在这里编撰了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古往今来,李白、李绅、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在这里留下不朽诗篇。历史在这里播下文化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作为一年一度的“诗人节”,每逢端午,诗人雅士赶到这里吟诗唱和、饮酒集会,已经成为多年来的惯例。现在,“寿州诗群”已经成为江淮之间的重要文化符号,“八公山诗会”也已成为淮南旅游的一个特色品牌。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祛臭、驱虫、避汗气和点缀装饰。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清香四溢。香囊芯的材质是寿州香草,属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一米左右,形似芝麻秸,每年九月下种,次年四月收割。寿州香草的神奇之处,在于唯郢都古城才能生长,易地种植则无香味,植茎也由空心变成实心。还有就是,很远就能嗅到香气,近距离却没了一丝香味。在淮南,老百姓称寿州香草为“离香(乡)草”,说它离开家乡这块产地越远,香味就会越浓,因为它是在楚国将士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的,是将士们的忠魂凝变的。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秦兵灭楚,数万楚军寡不敌众血流成河。楚国虽然灭亡,但楚人永远不会忘记英烈的在天之灵,他们把所居住的村庄称为“李郢孜”“张郢孜”“老郢孜”,淮南大地从此有了那么多“郢孜”!

巧的是,寿州香草恰在每年端午时节香味最为芬芳。浓郁的草香氤氲在古城上空,仿佛楚国楚士的忠魂齐约郢都,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典……

淮南,一方深受楚风滋育历炼的沃土。千百年来,淮南百姓就像守护他们的姓氏族谱、子孙后代一样守护着“郢”文化,传承呵护着博大精深并具有独特地域标志的楚文化。因为他们知道,守住这些,就是守住我们的命脉,守住我们的气息,守住附着在命脉与气息之上的那份鲜活。

历史,对淮南是钟情的,赐予是丰赡的。历史已给予我们光辉灿烂的过去,历史也不会吝惜赐予辉煌美好的明天。头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中国千年古县”等桂冠,沐浴着新时代新征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春风,一个美丽、富饶、和谐、幸福的现代化美好淮南,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