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 全面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敢为人先,走在前列

版次:15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七次党代会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之年。

闵行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四个结合”,坚持“四个放在”,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全面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保障,加快推进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努力在上海推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敢为人先、走在前列。

着力彰显落实国家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年开工第一天,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进一步强化商务区集聚辐射、协同开放、互联互通功能,全力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

以国家战略平台为牵引,把准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闵行区聚焦一南一北重点区域,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加快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持续做好国家、市等政策落实承接工作,谋划一批功能平台、重大项目、重点设施加快落地,形成强大“引力场”,广泛集聚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要素资源,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不断扩大总部经济的贡献度、国际贸易的开放度、功能平台的活跃度,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布局功能设施、双创载体和绿色项目,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加速推进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闵行区将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树立科技创新全链条观念,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力度,形成风险共担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打造优质企业培育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造潜能,打造科技创新核爆点。搭建大平台、构建强底座、打造泛场景,加快推进“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换中心、国际智能医疗创新中心、佳通夏日创园、宏润科创中心等载体建设,深化常青工业区园转型研究,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始终不渝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方位提升闵行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系统观念,闵行区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敬畏之心、绣花功夫建设好人人向往、人人满意的人民城市。

推进城区建设上水平、上能级。坚持用美学眼光、艺术思维、精致手势打造城市空间,面上保基本,点上做亮点,以点连片精心设计城市天际线和地下空间,打造一批具有闵行特点、符合主城气质、满足市民需求的景观街区、特色建筑和生活空间,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统筹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积极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统筹资源资金,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适度超前布局交通、能源、环保等补短板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9号线、S32公路浦星公路匝道,推进上海示范区线、机场联络线、嘉闵线、S4公路入城段抬升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七莘路-沪闵路地道、中春路交通功能提升等项目,研究推进紫竹高新区站、沈杜公路站等站点TOD开发。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打造幸福河湖亮点。全面启动公园城市建设,高质量开展前湾公园、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等重点项目施工,因地制宜推进城乡添绿、造景、增彩、蕴文,让闵行推窗见绿、移步换景、焕彩增彩。

用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增强多元供给,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更有厚度、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和促进机制,加大援企稳岗扩岗力度,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一老一小”民生工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深化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坚持房住不炒要求,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各类保障房建设,着力探索城市更新模式和资金平衡新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在不同类型的初高中持续挖潜扩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成“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验收。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医联体合作,提升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级,持续推进社区综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配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国际视野,创新医学诊疗模式、提升健康服务体验,深化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

大力推动各领域文化繁荣兴旺,深度挖掘闵行本土文化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坚持“文化+绿化”理念,加快推动“春申湖四岛”等项目落地,打造一批高颜值、高能级、标志性、影响力的重大文化设施。探索推进“一间美术馆”“城市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叠加,进一步提升大型场馆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做好ATP1000上海大师赛等大赛大展重启准备。持续激发文创产业新活力,扩大“闵行文创节”等节会效应。创新“旅游+”业态模式,推动文商旅跨界共融,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大力恢复重振文、体、商、旅市场消费信心。

聚焦一南一北重点区域,落实国家战略中展现闵行担当作为

“机器人检测到障碍物,进行减速。”位于闵行区“大零号湾”核心区内,节卡机器人的工程师们正对协作机器人产品进行调试。团队多年研发的协作机器人在轻便、节能、操作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节卡机器人技术专家们心潮澎湃、精神振奋。“我们将更加牢记身上的责任与使命,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助力上海南部科创中心腾飞。”

闵行区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为核心,大力推进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积极布局未来新产业。2023年,闵行区将全面落实“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持续优化载体空间和产业功能布局,推动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将“大零号湾”作为闵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最佳实践地。

老闵行是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正经历一场“蝶变”。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电气西门子智慧能源赋能中心、歌尔光学研发中心等大企业创新中心相继落地……2022年8月,市政府《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出台,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及周边区域,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未来,这片区域更会成为“都市水街新生活、科创廊道新门户”。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闵行区正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全链条加速扩散。

位于剑川路940号的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汇集了行政、人才、科创等政府服务,企业办事更方便,效率更高。上海南滨江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乐表示,“大零号湾”的企业服务团队,将从服务企业办理各类证照开始,到寻觅合适的研发用地,促成企业产学研合作,再到搭建产业生态平台,宣传企业产品,挖掘市场机会,全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

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为依托,发挥开放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更高水平发展。随着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照《方案》提出的“一核两带”功能布局,闵行北部地区位于“一核”,全域纳入“两带”中的“南向拓展带”,迎来了历史性战略发展机遇。闵行区将不断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主力军的使命担当,高水平推进前湾区域开发建设,把虹桥中央国际商务区(闵行部分)打造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提升、特色和新兴服务业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

围绕“五型经济”招大引强,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民营企业总部进一步集聚,不断扩大总部经济的“贡献度”;聚焦在线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竞争力更强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活跃度”;进一步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发挥中欧班列联通上海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功能,打造百亿级的进口商品集散地,持续增强国际贸易的“开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