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市先后出台50余项政策措施,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近6.5亿元,有力推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特约撰稿 柏 松 本报记者 何婷婷

版次:12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寿县八公山乡创新推动农文旅等业态融合,利用八公山豆腐美名打造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寿县八公山豆腐小镇。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

寿县八公山乡万亩果园休闲农业示范区里,水果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采摘成熟的油桃。 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

田家庵区史院乡一家科技育苗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无菌洁净区组培优质草莓苗。 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

立春时节,春寒料峭。放眼淮南乡村沃野,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一批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条条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一幅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开来。

过去一年,建机制、严考核、压责任、真提升,我市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机制体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过去一年,先后出台50余项政策措施,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64670.5万元,我市构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保障体系。

过去一年,稳就业、强产业,持续增收致富,我市实现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市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奏响更昂扬激越的“三农”乐章。

无缝衔接,打造高效推进“先锋军”

唯有顶格推进,方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我市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积极落实“分管市长逐月调度,副书记双月调度,书记、市长季度调度”的工作调度机制,建立月通报机制、调度机制、专项督导机制、包片推进机制、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和工作队管理机制。

我市持续利用市级调度会、市领导带头遍访暗访、专题督导、分析研判会和工作务虚会调度督导乡村振兴工作。仅2022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走访覆盖10个县区(园区),涉及30余个村(居)。

市“四大班子”31位市级领导联系有乡村振兴任务的31个乡镇,帮扶困难群众,定期调研推动,帮助指导谋划工作思路,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

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无缝衔接”,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全域统筹”,多方共“振”,全力助“兴”。市级领导带头督导,协调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满意度都得到极大提升。

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政策等有效衔接,从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金融帮扶、驻村帮扶、资金管理等方面制订出台50余项市级配套政策,2022年全市各级安排财政衔接资金64670.5万元,搭建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的“四梁八柱”。

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台《淮南市选派干部量化考核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选派干部管理实施细则,扎实开展选派工作“六项行动”,全覆盖组织“夏送清凉”慰问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擂台比武”。

“我们将继续做优菊花产业,围绕现有菊花、鸭田米、蔬菜特色产业做强‘黄晶湾’农产品品牌;投资3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仓储物流园厂房开展招商引资,稳定创收50万元。”2022年11月下旬,在潘集区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现场,祁集镇黄岗村党组织负责人登上讲台,用数据说话、用成果比拼,介绍着黄岗村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晒成绩、找差距、表决心,这样的“擂台比武”在我市各县区经常举行,比出了竞相发展的积极性。

从“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聚力推进产业帮扶,到推进稳岗就业、克服旱情疫情影响,随着一项项举措不断落实,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875元,增长7.0%;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5450元,增长13.5%,实现了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富民兴业,“农”墨重彩培育“新动能”

“我们在厂里上班,月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在位于寿县茶庵镇茶庵街道的安徽新诚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电子零配件的加工,一名脱贫户高兴地说。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2021年,企业为了扩大产能、节约成本,需要进行产业转移,急需找到适合产品加工的标准化厂房。茶庵镇的小微产业园为企业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后来公司承接了昆山总公司的订单加工,已经步入稳步上升的发展期,目前有员工48名,其中脱贫户9名。

像茶庵镇这样的乡镇小微园产业基地目前在寿县已建成多个,全县乡镇小微园入驻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04亿元,缴纳税收198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047人,关联村村均村级集体经济达23.65万元。

“我们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小微园’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大胆探索建设乡镇小微园,取得了初步成效。”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2年全县统筹安排15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谋划跨乡镇(村)大产业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设29个乡镇“小微园”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项目由“小散弱”向区域性规模性转变。

寿县加大小微园建设招商力度,鼓励积极招入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及服装产业、电子产业等制造产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的同时,为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解决居民稳岗就业问题,实现了群众、村集体、企业和政府四赢。

产业联动,打好乡村振兴“致富牌”。我市不断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安排产业项目363个,涉及资金4.4亿元,占比68.2%,重点支持帮扶产业,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继续大力实施产业到村到户项目,以全产业链思维做好延链、强链、补链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新业态,健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实施光伏帮扶提升工程,切实强化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收益分配和综合利用。村级光伏电站形成发电新增收益4000万元,其中有3600万元用于公益岗位工资、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奖补等支出。

稳就业强帮扶,乡村振兴加速行。全市稳步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已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11125人次。其中,开发光伏扶贫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6930人。

铆足定力,防返贫惠民生拧紧“安全阀”

“谢谢你们!没想到能拿到5万元理赔款,真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2022年5月,国元保险寿县支公司工作人员特意赶到寿县保义镇桃园村夏德如老人家里,告诉他公司支付的“防贫保”理赔款已经打到他的银行卡上了,94岁的高龄老人连声道谢。

夏德如老人及其老伴是村里的脱贫监测户,2021年村“两委”帮助老两口购买了“防贫保”综合保险。没想到2022年2月他的老伴因意外身亡,家庭面临返贫风险。村干部随即向“防贫保”承保单位——国元保险寿县支公司报告情况,公司及时查勘了解情况,核实情况后上门为老人办理理赔手续,老人很快就顺利拿到了理赔款,返贫风险得到了及时化解。

2022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展大排查、强化数据共享、严把退出关口、大力推进“防贫保”等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无一例返贫致贫。

开展大排查,及时预警帮扶。我市坚持把第二轮集中排查工作与信息采集、动态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间节点,分别制定方案,明确了排查重点工作。截至2022年11月20日,全市重点群体农户68903户181545人,共有20083名县级干部、乡村干部及网格员参与排查,已排查农户66129户,排查发现问题2749个,完成问题整改2401个,优化帮扶措施639条。我市还将数据共享比对作为有效预警工作的重要抓手,相关部门实现数据“每月一交换,每月一比对”,以做到精准预警、及时帮扶。

大力推进“防贫保”,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防贫保”综合保险。市乡村振兴局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市推进政策性防返贫保险“防贫保”,精准对接保险需求,在自然灾害、大病医疗、人身意外、失业、教育升学、经济履约等方面进行保障,有效解决脱贫户返贫、一般户致贫的风险,实现了化被动“治已贫”为主动“治未贫”。

为确保“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工作有效落实,国元保险淮南中支积极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建立一支“防贫保”服务专员队伍。实施过程中,通过乡镇干部、村“两委”、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主动排查发现和农户自主申请两种方式,建立行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突出主动发现的模式,及时发现致贫返贫风险,成功实现由“人找政策”升级为“政策找人”。2022年“防贫保”综合保险为全市18万人的脱贫监测人口提供995.63亿元的风险保障,已理赔379.44万元、受益3255人,充分发挥了金融保障优势,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保障体系。

创新突破,书写托管兴农的“新篇章”

“从种到收,都不用我操心!土地托管真是把‘操心田’变成了‘省心田’,土地没撂荒,我们农民增收也有保障。”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75岁的冯庭侠向记者感慨道。

冯庭侠膝下有两儿两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17亩农田如今通过“土地托管”方式交给村里的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加上粮食补贴和村里分红,每亩每年保底收入1000元。他高兴地介绍说,平时他在合作社里做保洁员,打些零工,每个月收入有近2000元。

土地托管“托”起好日子。我市在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顶层设计下,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即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集中起来的耕地委托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要素跟进、社会化服务跟进,创新保险产品对托管耕地保底收益予以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切实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2022年6月28日,记者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看到,青源家庭农场托管的该村3200亩水稻已经全是青绿。眼下,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友青已经与市“农管家”平台对接,落实水稻追肥计划。

“化肥价格涨幅较大,我们从厂家集中采购,每吨价格能便宜200元至400元。”“农管家”服务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回复,让李友青安了心。

如今,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通过全程耕种托管服务,既给予农民较高的耕地保底收益,也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回家抢种抢收”的后顾之忧。

2022年午收季节,记者走在寿县小甸镇杨圩村的稻田边,以前小田块之间的田垄已经消失不见,如今一块稻田的面积小则300亩,大则500亩。据杨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小田并大田、多块变一块”让曾经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增加耕地面积3%,村里托管的2000亩小麦亩产近450公斤,再创新高。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我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被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国家农业农村部发文推介、安排试点,先后入选2021年度全国二十大改革案例和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脱贫户、监测户积极参与,实现增收渠道从单一式到全链条的转变。2022年夏秋两季全程托管面积可达180万亩,全市4552户脱贫户、监测户共托管土地33580.25亩,户均增收5900元,保障稳定脱贫。1044名在各服务主体中务工脱贫户、监测户,人年平均增收7500元。

逐梦田园织锦绣!机制健全了,产业壮大了,收入增加了,美丽乡村正化茧成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三大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卫生习惯,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出新颜,青山碧水下一个个美丽的乡村萌生新的希望。如今,放眼淮南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村子更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