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在危机、考验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

转承起合,在“乌卡时代”稳中求进!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10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淮南煤化工产业的“龙头”。 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

在淮南高新区,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一站式智能显示终端产业园,预计年销售达2亿元,助力淮南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

描述这两年的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乌卡时代”成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汇。

何为乌卡?既是VUCA。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这四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易变性、不确定、复杂性和模糊性。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说:“乌卡时代,无论对于国家、城市、行业、企业、个人而言都是一场大考;一座城市来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路径,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淮南,做为老工业城市,身处“乌卡时代”,转型发展何以达成?

转承起合!坚定自己的抉择,踏准自己的节奏,推进产业转型,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淮南市在复杂的航路上锚定了前行的方向、稳住了前进的步伐。

转变思想:“破”与“立”的先手布局

“乌卡时代”,求进必先思变。

淮南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近些年,一直想招儿、一直努力着,有挫折有经验、有变化有成绩。但仍面临着“富足的矛盾”,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淮南工业经济总量长期在70%左右,“煤电独大”是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与“涩”。

要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淮南必须依托但不依赖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受煤电市场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路径依赖”;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平台”。

清晰的认识催生高度的自觉——

于是乎,经历过6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市于2021年5月再次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以“六比六看”“五破五立”“争创四个一流”等内容,凝聚破除思想桎梏的力量,提振全面转型发展的干劲。

同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求变意愿和进取意志,发出了新时代老工业城市“重振雄风”的动员令。在这次会议上,市委提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

以思维“破冰”带来行动“突围”,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维度上,我市以“有解思维”的确定性破解“乌卡时代”的复杂多变:坚决破除资源依赖思维定势,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主题不动摇,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重要支撑,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淮南的转型发展进入新征程、新境界——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产业传承:“优”与“扩”的双向奔赴

在“乌卡时代”,尤其像淮南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首先就是要在变革丛生、复杂不定的环境中,锚定一个清晰的产业布局。

对于淮南来讲,抓三次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是大布局。这一布局,于长,推进高质量发展;于深,在构建体系力根基;与宽,实现了多业态联动。

●加快实施一产“两强一增”,实现从“小”到“强”的转变

2022年岁末,当年最强的一股寒潮席卷全省,气温陡降。在淮南市,田野里的麦苗已一指多深,绿油油的煞是喜人。

“2022年秋种的质量是最近几年最好的,完全能做到壮苗越冬,不怕寒潮。”谈到最近两年农业生产的最大变化,凤台县古店乡古店村负责人李阔说,那就是“托管”。

我市在全国首创“221”农业“大托管”模式,2022年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进入发展“快车道”和改革“深水区”。覆盖面扩大到全市范围的632个村、183万亩耕地,占粮食种植面积30%以上;2022年粮食总产321.3万吨,实现“十九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全年带动10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服务主体平均利润突破30万元。国家农业农村部以正式文件向全国推广,“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改革品牌更加响亮。

同时,我市注重统筹“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抓科技强农、机械强农。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3.7%,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产业品牌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个。

●大力推进二产“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淮南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集中签约62个项目,投资总额536.0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文旅等产业。

2022年8月13日召开的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上,现场集中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330亿元。

一份份落满字章的合同纸背,是彼此的认可与共同的梦想。

企业家的“嗅觉”灵敏,是什么吸引他们将诸多的筹码放在淮南?是什么吸引紧贴市场而行的新科技、新技术远道而来?

在这两次大会上,市委书记任泽锋都指出:淮南,资源得天独厚、基础十分稳固、优势日益凸显,是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诸多企业投资合作的理想之地。

企业家的选择,代表着市场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两年来,淮南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强化“有解思维”,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新引领扩增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夯实战略支撑能力,奋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一个贫困的海洋里,不可能建成富裕的孤岛。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观,是全局谋划、统筹安排、资源配置、高效协同。“优扩”并举,正是系统思维导引下的战略选择。

对于淮南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做好的“必答题”。沿着这个方向,我市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2022年12月26日,潘集电厂2×660MW燃煤机组工程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今年1月19日晚,随着华东网调一声令下,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集电厂一期2×660MW燃煤机组工程2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近日,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电厂二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项目取得省政府用地批复。潘集电厂项目是安徽省“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对于缓解安徽省“十四五”电力缺口,保障长三角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

2022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黑色煤炭到白色颗粒,走进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缆等众多领域。2020年7月,项目进入商业运营。目前,主要产品在安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当年的不到30%,提升到2022年的90%。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我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势厚积,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勃发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我市制订出台了《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2022年9月16日、9月19日,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实现了淮南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淮南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抛开枯燥的数据,从企业的层面观察,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也许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2022年7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对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三板”挂牌申请作出批复,同意其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此举意味着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淮南市第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淮南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10家,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2021年5月8日,安徽省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线,填补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今年2月,唐兴装备打造的小直径硬岩泥水平衡盾构机“沂蒙一号”,在唐兴非开挖装备产业园下线,这是我省民营企业研制的首台盾构机。

2022年6月,阿里巴巴云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在淮南高新区双创中心成立区域总部,目前,已引进40余家电子商务类企业入驻云上。预计5年内将线上引进5000家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经营主体,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以上。

园区升级,平台赋能!我市园区等产业平台,打造“链式经济”,打造产业集群。

2022年12月4日,陕汽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环卫车下线交付,陕汽淮南昂首挺进新能源造车领域,在新赛道绘起新蓝图。同时,企业入选年度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从淮南东华特装公司定制LNG气瓶,从安徽德力克公司采购汽车底盘铸件,从淮南通霸公司采购蓄电池……以陕汽为龙头,淮南经开区和市产发集团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绿色智造产业园、清洁能源零部件产业园,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于此。

同时,我市结合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标准化厂房等园区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336万平方米。

据统计,2022年,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工业投资、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40%、18%,寿县、凤台县入选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开展三产“锻长补短”提升行动,实现从“弱”到“强”的转变

“从2022年11月份入驻了安康码智慧旅游平台,店内线上营业额翻倍增长!”毛集实验区维旺商贸有限公司销售部员工李梅兴奋地说。近年来,安徽中意征信有限公司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整合全域旅游、交通出行、游客体验、防疫追溯等模块于一体,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在淮南焦岗湖、八公山旅游等项目上得到广泛好评。

据统计,2022年,我市批发业、餐饮业增长33.6%、5.7%,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八位。国瑞药业获批省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淮南印巷商业街获评省特色商业街,总投资22亿元的西商农商城冷链物流园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同时,积极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南”等系列活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1家、限上商贸单位120家。

推深做实“优”和“扩”两篇文章,这座老工业城市,闯出一条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潜力更大的新赛道。  

借势起跳:“创”与“融”的协同发力

“乌卡时代”,更需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一体化、高质量的共识在长三角区域涌动,当兄弟城市之间合作共赢的浪潮翻腾,淮南,锚定新方位,展开新行动。

2022年9月29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揭牌仪式在淮南经开区举行。联动创新区实施范围60平方公里,这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进入了更高阶段。

2022年9月25日我市第一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S16合周高速淮南段)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开工。同年10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正式开工建设,合肥同城化又迈出实质性一步。

走进规划10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片区,塔吊林立一派大建设、大发展的景象。淮南、合肥共建的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正在加快推进,嵌入合肥“芯屏汽合”产业链,紧盯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的配套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与闵行区结对合作全面开展:搭建人才、科研、产业“飞地”,设立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淮南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入驻闵行,推出系列旅游推广活动,不断彰显“后花园”的资源禀赋;“云签约”,总投资20亿元的上海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项目顺利落户淮南高新区……

向高攀登,乘势而起;破壁突进,倍速前行;协同创新,产业共融!

合心致力:“政”与“企”的集成深融

1月8日,我市举办2023淮南首场“企业家周末下午茶”暨“企业家迎春茶话会”活动,市领导与企业家代表们面对面交流,谈收获体会、提发展建议、聊未来发展。至2022年,我市已举办了7场活动。

1月11日,淮南市2023年政银企对接会第一场(制造业工行专场)召开,工商银行淮南分行所属支行与凯盛重工、嘉玺新材料、芯视佳等6家企业集中签约,贷款总额为4.065亿元,让更多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助力制造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月12日,2023年淮南企业家新年联欢会在淮南迎宾馆举行。

新的一年,一周内,三个与“企业”相关的事件就此掀开帷幕。

一生万法,万法皆一。这三个活动,都旨在营塑淮南以企为贵的社会风尚,昭显了我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决心和雄心。

我市坚持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实体经济稳进提质。出台了《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1版》,并提炼出88条改革提升举措,包括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获得电力等20个方面内容。新版方案,与此前多是“跟随”与“补缺”相比,这次提出的口号是“率先”。

2022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双创”孵化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等方面推出27条措施,搭平台、优环境、强服务,力求解决民营企业创新创造中的痛点、阻点。

2022年,通过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全市“为企服务”平台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3亿元。

1月6日,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政重企事”圆桌会召开。自2021年9月开始,淮南创新举办了11场,从打造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并联审批、企业诉求办理等多领域,破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推进“双招双引”,为产业转型发展铆足后劲。

投资“赛马”激励、“星期六”土地要素保障会商、生态环境要素会商、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每周一调度”、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等工作机制助力重大项目提质增效。2022年全年,先后调度8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投资80亿元的平圩电厂四期、投资60亿元的中煤毛集电厂、投资55亿元的潘集电厂二期等3个项目从启动申报到获得核准仅用3个月时;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拼出了淮南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从考察到企业落地仅用13天,完成登记注册仅1天,淮南实行全程代办行政审批,让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体验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快捷。企业负责人陈乐告诉记者,深圳市商业显示产业促进会在淮南成立分会,吸引了珠三角近20家商业显示研发制造企业落户,新型显示产业园正式投用。

多项措施,一个指向——让淮南的营商环境“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为开放招商、项目落地、淮南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春耕夏耘才有秋收,才有希望熬过寒冬再次迎来下一个四时流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处于“乌卡时代”,淮南坚守初心也毅然求变,因为她深知,在“危”“机”并存的时代风口,更要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经受考验和挑战,穿越周期之后,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