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只争朝夕,都是为了明天淮南的日新月异。背水一战、凤凰涅槃的淮南,必定重拾昔日荣光,必然再展老工业城市雄风! 淮南,我们和你一起赶赴春天!

淮南 风口上的转型

本报记者 怀新平

版次:09  2023年02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这句话用在城市身上,也很合适。

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危机与挑战。而在“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时刻,转得好,就是转机、生机。

淮南,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就经历了这样的“人生”——乐享了煤炭资源黄金期因煤而兴的荣耀和光华,饱尝了断崖式下跌期因煤而困的痛苦和困惑,经历了转型升级期由疲转兴的惊喜和希望。

如今,即便正处于变革重生、复杂不定的“乌卡时代”,这个城市依旧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容且坚定!

我们听见的声音,这是挺立风口,淮南转型的脚步!

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浅海,森林茂密,物种丰富多样。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赋予淮南这片土地富饶物产和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

125年前,大通煤矿正式开矿。淮南,启写“中国能源之都”序章。

她是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皖电东送”70%的电量从淮南发出;2022年,淮南发电量占全省的1/4……这些闪耀着光泽的数字和荣耀称号的背后,是她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无私付出和担当。

然而,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淮南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转型的压力。

经济学家形象地将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春蚕型”城市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蝌蚪型”城市如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城市可持续发展。

淮南愿为、始为“蝌蚪”,坚持转型发展!

尤其是2021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冲击的严峻形势和繁重艰巨的转型发展稳定任务,淮南经受了考验、抓住了机遇,动中求其定、难中求其成。

转型从未犹疑!

从一座山峰攀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首先要穿越一个非理想状态的“峡谷”。新锐经济学家凯文·凯利在其所著《新经济新规则》中这样断言。

穿越“峡谷”,摆脱“煤电独大”的困涩;攀上“山峰”,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成“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迈过思想上的“坎陷”,激发“革命加拼命”的干劲。2021年5月,淮南市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凝聚破除思想桎梏的力量,提振全面转型发展的干劲。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南组织开展的范围最广、发动最充分、影响最广泛的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紧随其后,淮南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谋篇布局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

思维“破冰”,行动“突围”。

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推进转型发展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无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困难和挑战如何交织,转型风雨无阻!

时间是最认真的画师。

你懈怠,你勤奋;你彷徨,你坚毅;时间都会一一刻画,丝丝入扣。

时间的来去,由不得我们;时间的价值,却全在我们。

站在转型的风口,我们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或可以量裁出这个城市赋予时间的价值。

传统产业向质而行,磨砺出一往无前的转型之勇。

在这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全力做好的“必答题”。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生产原煤5860万吨,发电700亿千瓦时;潘集电厂一期竣工投产,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编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谋划风光火储氢等重大项目106个,光伏装机规模未来预计达到1000万千瓦,占全市总发电量“半壁江山”;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空间拓展至20平方公里,已建成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安徽嘉玺苯乙烯项目和聚苯乙烯等10个项目;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翔晟高固体分涂料项目、宇贝高端显示材料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开工……一个个项目持续发力,筑牢能源产业基本盘。

新兴产业从新而动,蓄积起锐不可当的转型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聚焦重点产业,开展“6+1”产业链招商。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同步加速构建。2022年,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两个100亿元以上项目,实现了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正在谋划建设的三期、四期,累计投资将超百亿;安徽省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沂蒙一号”在淮南下线,填补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

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构筑起集聚创新的转型之基。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淮南市区出发40分钟抵达,是合淮同城化的“桥头堡”,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轨道交通,将淮南与合肥紧紧连在一起。规划10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片区塔吊林立,一派大建设、大发展的景象。淮南、合肥共建的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正在加快推进,紧盯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推进配套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拓普集团、英联集团、航天锂电、劳士领汽车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上市企业落户园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淮南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正以大数据、智能显示、新能源等战新产业为“扛鼎之作”,回应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主旋律。随着淮南·闵行科创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总投资20亿元的上海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项目顺利落户。芯视佳硅基OLED微显示器制造、明然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生产基地、淮南创维商用车3个50亿元以上项目先后落地、开工。

淮南经开区,国家级经开区,聚力发展成为安徽自贸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核心片区和淮南东部产业新城,打造医疗健康、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地标”,走出转型升级的宽阔道路。依托山河药辅、振德医疗上市企业,打造亚洲最大的药用辅料和全球最大的医用绷带生产基地。万向淮南钱潮轴承正积极扩产提级打造安徽智慧工厂标杆。总投资20亿元志格智能家电生产基地等项目签约落地。陕汽淮南公司正在向百亿产值冲刺。

放眼各县区,规划60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边建设、边招商,一大批优质的中小企业入驻园区,构筑起淮南未来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营商环境向优而为,构建起磁力升级的转型之能。

让淮南的发展环境“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为开放招商、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深入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要求,为企优环境排名2022年第三、四季度进入全省前列。企业登记“一网通办”省级试点、“灵活用工”平台经济服务和监管省级试点先后落户淮南,“最多跑一次”事项时限压缩89.3%、居全省第一方阵。举办“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下午茶”,越来越多外来投资者看好淮南投资淮南。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特色小镇、历史街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提档升级,老旧小区、淮河岸线加快改造,淮南的面貌焕然一新、容光焕发。

人居、创业、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新“名片”。

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有希望。推进转型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坚定信心、奋勇前行。

“信心因子”“活力因子”多元多彩:

这里有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9所,数量居全省第3位;这里有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科研平台8家,数量居全省第5位,这是汇聚创新发展的优势所在!

引江济淮试水通航,2000吨级的江淮运河淮南港加快建设,水陆空交织的立体交通体系优势日益凸显,淮南已进入通江达海的开放新时代。

城市优势、发展信心激荡起我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带给我们“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

在坚定信心中扛牢千钧重担,冲破自我设限的思想桎梏,不为惯性思维所固化、不为当前现状所钝化,只为加快发展想办法,敢于谋事,愿于干事,甘于担当,成为淮南干部群众的主旋律、最强音。

这是我们熟悉的意气风发的能源之城。

依旧是那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淮南。

这座老工业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只争朝夕,都是为了明天,这里的日新月异。

背水一战、凤凰涅槃的淮南,必定重拾昔日荣光,必然再展老工业城市雄风!

淮南,我们和你一起赶赴春天!

(注:本文为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宣传片《淮南 风口上的转型》文字脚本,这部宣传片由淮南日报社原创摄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