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依次禅代。鲜为人知的是,其中的梁朝国号竟因淮南而来。
梁朝(502-557年)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是南齐高帝萧道成族侄,原任南齐雍州刺史,镇襄阳(今湖北襄阳市)。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南齐皇帝萧宝卷怀疑萧衍有异志,乃使人谋刺萧衍,萧衍知悉,遂以“昏主暴虐,恶逾于纣”的名义起兵,并奉萧宝卷弟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为主,是为齐和帝,改元中兴,与萧宝卷争夺天下。次年底,萧宝卷在政变中被杀,萧衍进入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担任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
中兴二年(502年)正月,萧衍“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刺史。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王上,加相国绿綟绶。其骠骑大将军如故。依旧置梁百司”。“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梁公萧衍所封十郡中,首郡即“豫州之梁郡”,另外还有“扬州之淮南(郡)”。但当时的淮南郡已经移至皖南,郡治于湖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当涂县。一个月后,诏“进梁公爵为王”,又以10郡增益梁国。梁王萧衍的20郡之地虽然散布于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5省区域,今湖北鄂州以下沿长江两岸的富庶地区几乎被其囊括,但其首郡仍然是梁郡。
四月,梁王萧衍即帝位于建康,改元天监,建立南梁王朝,是为梁武帝。短短3个月时间,萧衍由公进而为王,又由王进而为帝,其爵号“梁”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王朝的国号。
说到现在,“梁”与淮南有什么关系呢?追根寻源,“梁”还是因淮南而来,但说来话有些长。“梁”作为国号始自于战国,魏国建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此国号亦可称“梁”,如《孟子·梁惠王》篇的梁惠王实际就是魏惠王。西汉建立后,作为诸侯王国的梁国生存轨迹几乎与淮南国一样。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将王都由原九江郡治所寿春迁到六县(今安徽六安市),后来英布叛乱,刘邦改封宗室为淮南王,王都迁回寿春。梁国也是这样,刘邦先封彭越为梁王,王都并不在原梁国(即魏国)首都大梁,而是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后来彭越因“反形已具”被杀害,梁国亦成为刘氏同姓诸侯国,王都也从定陶先迁大梁,后又迁睢阳(今河南商丘市)。
东汉、三国魏与西晋时,梁地始终在梁国与梁郡之间互换。西晋永嘉之乱后,梁国地陷北方政权,当地许多富户流民南徙寿春。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获胜后,朝廷在寿阳(即今寿县)侨置梁郡,领寿阳、蒙、虞、谷熟、义宁、陈、新汲、崇义、宁陵、安丰、阳夏、义昌等12个侨县。所谓的侨县,也就是南迁的梁国流民聚居的自治村落,这些村落散布在寿县及周边地带。义熙十二年(316年),刘裕北伐,河南境内的梁国故地收复,梁郡建制恢复,东晋乃以寿阳为实土,将原侨置梁郡改设为南梁郡,并改寿阳县为睢阳县,作为新设的南梁郡郡治。原来的淮南郡地名同时被南移至皖南。
南齐时,北方梁郡又重新失陷于北朝,于是南齐将南梁郡的“南”字去掉,淮南之地正式归属梁郡,郡治睢阳县仍为原寿春县地,其辖境仅有寿县及周边区域。紧接着就是萧衍在南齐封梁公、进梁王的事情了。梁郡作为梁公国和梁王国的首郡,郡治睢阳县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萧衍的藩国“都城”。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清楚了为什么可以说南朝梁的国号源自于淮南。
至于古淮南地区所在的梁郡之所以被萧衍选为首郡,以致后来成为南梁王朝的国号,这还得归功于南朝道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陶弘景。陶弘景与萧衍关系深厚,虽未在朝为官,但被萧衍称为“山中宰相”。据《南史·陶弘景传》,南齐末年,民间就流传歌谣云,“水丑木”为“梁”。萧衍兵进建康郊外时,陶弘景专门派弟子戴猛之抄近道上表以示敬意。意识到萧衍一旦进入建康,新王朝也将随之建立,于是陶弘景又引据图谶推演,帮助萧衍选择国号,结果反复出现“梁”字,于是他又命弟子将推演结果迅速进献萧衍,鼓励他取代南齐。萧衍根据陶弘景的建议,就让齐和帝先“封”自己为“梁”公,随后就是梁王梁帝。就这样,淮南与南朝梁的国号形成了紧密联系。
梁武帝统治前期,“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其统治区域东、东南至海,北以秦岭、淮河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至云南南部和越南北、中部。侯景之乱后,梁朝于公元557年被陈朝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