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井

赵鸿冰

版次:03  2023年02月1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井田制、白发还井乡、背井离乡……翻开中国古老文化的典籍,与井有关的文字比比皆是。乡井,即是家乡,古人不说背土离乡,而说背井离乡,是有它的道理的,说明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也不能离开的。一旦脱离了家乡,舍别了饮水的井,自然是件凄惨的事情。由此可见,井与人们的关系之紧密。

有诗人说,井是城池里的水。在古城寿县,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在用上自来水之前,井仍然是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每每在早晨或傍晚时分,在井边提水淘米、洗衣,成了街头巷尾一道必不能少的生活景观。即使时序走到21世纪,井水仍和自来水一样发挥着作用。

史料记载,楚国时古寿春人就有陶圈井。到了宋代,城垣修固,为了解决居民饮用水,始凿砖制水井,并流行于明代。据统计,1958年以前,寿县城区尚有宋、元、明、清时代砖井179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东大街、南大街,以及居民集中的北大街西北角、西大街西南角。位于西大街清真寺巷内的寿县清真寺——无象宝殿门前有一口古井,井沿边一道道井绳勒出的印痕,可以让人想象出井的悠久历史。寿县清真寺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建寺当筑井,方便生活。据此推算,清真寺之井当在四百多年以上。寿县城区的穆斯林兄弟多居住在南大街西南角清真寺巷附近,所以附近回民多到此汲水,以示洁净。寺内二道门也有一口井,已干枯淤实,有点可惜。

要说寿县城区最有名的古井,三眼井当列其中之一。三眼井位于东街南过驿巷内的民居旁,井边就是人来人往的菜市和小商品摊点。每天都能看到勒满绳印的井边围满了汲水洗涮的人,三眼井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能从三个井口汲水,着实为这片人口集中的地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南过驿巷和北过驿巷曾设过驿站。据记载,明清延用元代制度,建立驿站网络。明嘉靖年间,寿州有驿站10处,南过驿巷和北过驿巷,就是供应传递书信的邮差、军士歇脚、休息,给马补充饲料的地方,当然少不了有水井。即使是设驿站时建的井,三眼井亦当在四百年左右。

寿县城内不仅井多,而且还有非常有趣的名学,如按数字划分,有:山下一井(山墙下面压了一口井,在三英庵东山墙下)、一山隔二井(北门内东环路)、二眼井(老一中对面西侧一点)、双灌井(关帝庙西边)、三山夹一井(原实验小学门口)、三眼井(南过驿巷内)、八里井(县医院老住院部东北角墙外)。如按姓氏分,有鲍家井、梁家井、袁家井等;如按大小分,有大观井、小观井等。

古井所处的位置成了人们后来命名街区的依据。如位于原寿县福利院东边有两条巷子,因巷内各有一井称之为观井,后人就把此两条巷子命名为大观井巷和小观井巷。位于老外贸局后边的巷子因有鲍家井,故就称之为鲍家井巷。

古城特殊的建筑风格,留下了许多凝固的乐章。但更多的却由于人为的因素遭到破坏而灰飞烟灭。据说,在北大街呈寿字型的孙家鼐孙状元故居里,有一口古井,当年孙状元是否得益于古井之水的惠泽而文思泉涌,成为一代帝师呢?由于古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人们还在井上建亭,刻石题咏,供汲水之余纳凉观景,成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追求闲情逸致的好地方。

寿县城区的古井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这座位于淮河南岸的古城千百年来滋养得男子高大健壮,姑娘俊俏灵秀,江山代有才人出。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有莘莘学子走出古城墙,成为高等学府的佼佼者。

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古井在旧城改造、市政建设中被掩埋了,消失了。如笔者曾考察过的大观井、小观井只留下名字,它的原始模样只能任后人去想象和凭吊了。

至今仍清澈照人、汩汩涌动的清真寺井,三眼井、鲍家井、营房井(营房巷内)、北梁家拐井(南入口处西侧居民区内)、白帝巷内等古井仍在造福着古邑的黎民百姓。它们斑驳的勒痕、深邃的洞口,仿佛告诉着人们历史变迁的沧桑,又仿佛是洞穿世间百态的目光,诉说着发生在古井周围五光十色的生活故事。

从寿州古城百姓世代赖以生存的古井里涌流出来的故事,更是永远打捞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