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荣
一档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电视节目,把大江南北的美食串起来,宛若一串行走中的巨型糖葫芦,色香味俱佳得令人心动。关掉电视,信手手机百度一下《xx上的中国》,介绍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的网页瞬间铺满屏幕。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梁衡又是谁,为什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能够倍受推崇?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开始了我的在线阅读之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代表作《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于2018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通过《冬季去云南看海》《这是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华表之木老银杏》《中华版图柏》《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沈公蓉,眺望大海150年》《天山脚下一棵松》《万里长城一红柳》等22篇散文故事,既讲述着古树的悲欢离合,又公演着一部部血泪斑斑的历史剧。
梁衡先生认为“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因此他在本书的开始,这样写道: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一个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图画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可见,作者不知磨破了多少鞋袜,才能聆听这些古树的吟唱,才能发现这些生长在树木里的史诗。
走进《树梢上的中国》,一个清新的世界徐徐打开,一棵棵古树翩然而来,带着哀伤和泥土的芬芳,一下一下,敲击着我们的心灵。类同于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拉响警报鸣笛一样,不断提醒我们,人类要生存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执政者还要有一颗爱民如子之心。爱国不是喊喊口号的表面文章,而是真心地付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尽所能,用心就好。
用心倾听古树的吟唱,首先从《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片绿云》开始吧!
作者从“左公柳”的由来,引出晚清名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路上,种树改变西北生态的决心和力度,以及“扛棺西行”收复新疆视死如归的气魄,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在清朝一窝一窝腐败蛀虫的啃蚀下,西北荒漠千里,戈壁无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左宗棠,一个58岁的南国老翁,见到这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山绿树有着天壤之别的大西北,没有视而不见,踌躇不前。尽管“蛀虫们”嗡嗡乱叫,他仍旧一路行军一路种树,真心实意地为改变西北的生态环境而努力着。
左公柳既有扛棺西行的悲壮,又有绿染戈壁的豪情,历史上可有这样作战的将军?
1869年11月进驻平凉,这一年他已58岁。如果历史是一部电影的话,那这一定是一个悲壮的镜头:一队从遥远的湖南长途跋涉而来的士兵,穿着南国的衣服,说着北方人听不懂的方言,艰难地行走在黄风、沙尘之中。队伍最前面的高头大马上坐着一位目光炯炯、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就是左宗棠。令人惊奇的是,在他身后的10多位士兵抬着一具黑漆发亮的棺材,在刀枪、军旗的辉映下十分醒目。左宗棠发誓,不收复新疆平定西北,决不回京。
1871年2月,左宗棠下令,凡有路处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也可为路人提供阴凉。他对种树极为认真,细致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宗棠每到一地视察,必先看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
以上两段话,让人更深刻地了解左宗棠的与众不同,左宗棠的不拘一格,左宗棠的勇往直前。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是能够抗住朝廷腐败巨压,敢于反抗恶势力而走出自我的英雄。在本书中,左公柳是正义的化身,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底线,是一种决心,是一种象征。
掩卷深思过后,寻着古树的歌声,从西北到东南,我期待“面向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