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2019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新型“镇改市”。龙港市不设乡镇和街道的行政管理范例,首开我国治理体系先河,建立起“全域城市化、农村社区化、就地市民化、服务均等化”的新体制机制。作为一个在20年前就初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城市,龙港为中国城市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路径与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实践样板。朱晓军所著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讲述的便是小渔村发展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以及一群创造历史、改写历史的基层农民。
龙港市地处浙江省温州市南部,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龙港别名方岩下,旧有凄然民谣曰:“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1983年10月设镇时,龙港仅有5个小渔村、一片滩涂。数千户饿过肚子、讨过饭的农民怀着“城市梦”聚集龙港,创造了震惊全国的“龙港速度”,从拔地而起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产业城”,再到新生“城市”,龙港在短短35年间完成了多次历史性的跨越。龙港,扬名天下。《中国农民城》生动记述了从建镇开始寻找出路、发动农民进城、落实户口,到遭遇瓶颈、寻求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朱晓军从不同角度讲述、探索着龙港何以由渔村发展为城市,龙港人何以从吃不饱、穿不暖到成为骄傲自豪的龙港市民的秘密。作者交叉互证采访了数百位龙港人的昨天和今天,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变迁记忆和农民转市民进程中的心灵史。
《中国农民城》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中国农民共同富裕的创业史。一是为龙港写史,二是为时代画像,三是为人民抒怀,更重要的是为奋斗和创造存证。这是《中国农民城》最可称道之处。作者朱晓军是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他以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写作一直备受瞩目。《中国农民城》着眼大时代、大主题,聚焦小人物、小村庄,真实书写了改革之艰、变化之巨、百姓之福,读后令人百感交集。作品的温度是通过人物的性格、心路历程表现出来的。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在用生命和梦想书写着传奇。龙港人早年间将万元户称为“猴子”,每个“猴子”都有自己艰辛的奋斗史,每个人的致富路都记录了被梦想照耀下的力拼苦搏:从小纺纱绣花的陈智慧、深山割胶的陈瑞星、盖七层楼的杨恩柱、还有陈长许、杨晓霞、王均瑶等龙港人,每个人的过往都精彩非凡,每个人的富裕之路和观念变革,都成为新时期农民实现中国梦的真实写照。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中国农民城》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把人写活了,这是文学表达的特点,也是朱晓军写作的最大特点。朱晓军不仅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改革精神,也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国农民城》是一部具有非虚构史诗品格的优秀作品,反映出了一个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职业精神和卓越的写作能力。报告文学一方面是报告,另一方面就是文学。扎实厚重的文笔、细腻真挚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朱晓军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自己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他几乎是用一个小说家的思维,用散文的语调来写一部非虚构报告文学式的作品。比如一开始提到深圳发展,他写道:“这时,距深圳千里之外的龙港还是一片滩涂,五爿渔村犹如散落在青龙江边的几枚卵石,水边的芦苇继续摇曳着几个世纪的荒凉。”“它的建设速度跟深圳相反,犹如从青龙江爬到岸上晒太阳的乌龟,爬爬停停,停停爬爬,说不上爬在哪儿就不动弹了,照这架势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建成。”如此带有浓烈文学辨识度的文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朱晓军以千钧笔力,刻画出新时期一群农民在城市化道路上的沧桑巨变以及满满的获得感与自豪感。他将深刻的历史洞见、娴熟的文学表达和深厚的民本情怀,融汇于一个个柔慧坚韧、生动鲜活的龙港农民形象中,为中国精神、中国发展的奥秘解码,以故事和人物轨迹的方式展现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精彩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与人民创造的恢弘史诗。
《中国农民城》是一部书写在浙江大地上推进改革开放、创业创新伟大实践的精品力作,是一部浙江当代农民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浙江改革开放史,更是一部浙江精神发展史。浙江的龙港传奇是当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经典样本,它以典型个案反映了中国人民大气磅礴的创造伟力,揭示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砥砺奋进的自强开拓精神。《中国农民城》也因此具备了抢救历史、填补空白、介绍经验的史志价值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