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出现了奢侈、畸形、随意的消费观偏失,只有从家庭培养、高校教育、社会引导和自我约束四个维度出发,才能匡正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回归适度、健康、理性的方向。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偏失
大学生正处在自主性与依赖性相互矛盾的特殊成长阶段,他们有着独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然而经济又尚未独立,消费过程有着强烈的外部依赖性。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带来的丰富生活资料诱发下,在消费教育缺位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消费观念上的偏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奢侈消费。经调研,不少大学生基本生存消费的总金额已高于每月1500元。这一金额与已经步入社会,参与工作,有独立经济生活能力的青年人基本持平。有23%的大学生甚至表示,曾有向他人借款、使用信用卡、采用金融信贷等方式来解决生活费不够花销的行为。
二是畸形消费。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用于娱乐消费的开支是学习性消费的两倍。这对于一个正处于人生上升期、奋斗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极不合理、也不健康的消费状态。以上诸种情况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存在消费比例不科学、不平衡,耽于享乐、不求进取的消费观偏失,
三是随意消费。新时代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和消费计划。在发生消费行为时,往往为情感所左右,追逐潮流、盲目消费,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消费随意性。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偏失的原因
一是丰富的物质资源诱发奢侈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也相应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消费品味的升级。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处于未定型的阶段,很容易被市场上品种繁多、花样频出的新商品、新服务所迷惑,被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所侵蚀,进而陷入奢侈消费、恣意消费的误区中。
二是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带来畸形消费。高校学习阶段也是大学生由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转型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个人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其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存消费、学习消费和早期科研消费,消费状态也由单一化、基础化、质朴化走向多元化、高级化、社会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容易被社会风气,大众传媒所影响,并且开始在奢侈消费品、人情往来和交际社交上逐渐增加消费比例。
三是缺位的消费观教育加深随意消费。家庭、高校和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目前都没有对专门且持续的消费观教育进行必要的重视和推行。正是这样一种全方位的消费观教育失语状态,进一步地加重了该群体的消费观偏失问题。
匡正大学生群体消费观的对策
一是家庭示范,要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家庭应从学生幼年阶段培养其节俭的消费习惯,引导培育其健康的消费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通过父母有意识引导消费观、教育消费行为,并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节俭消费的模范,才能让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理性使用外界给予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健康的消费。
二是高校教育,要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高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在校学生消费观念的思想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园消费文化,采取不同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消费观教育、理财教育、金融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消费行为的理性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节俭、健康的消费观念。
三是社会引导,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尚。大众传媒是匡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自由主义消费思想凭借大众传媒蔓延到我国社会层面,并通过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的包装和美化,刺激大学生的非理性、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可以成为传递、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合理、健康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综上所述,通过规范传媒舆论,遏制落后、腐朽、个人主义的消费思想,传播先进、科学、大众的消费观,就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出天朗气清的社会消费风尚。
四是自我约束,要形成理性的消费思维。首先,大学生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珍惜来自父母、国家、社会的经济支持;其次,明确自己的学生身份,树立勤俭适度的合理消费观,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习、成长上。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要将消费摆在为学习和成长做服务的地位,杜绝盲目的奢侈消费、娱乐消费和攀比消费;最后,遵循理性消费的原则,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配比,养成做消费计划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理性、踏实、奋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