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1月3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一改两为”推进会暨“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严的基调、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大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改进作风必须一天接着一天”的意志,增强“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的意识,收心归位、凝心聚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以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干事创业,奋力干出晋级进位、跨越赶超的好成绩,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要求,持续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成果,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全面提振、积极性不断进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面貌、新变化。担当尽责的状态更好了,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产业转型攻坚行动,降低经济发展中煤电占比、摆脱煤电过度依赖成为全市上下一致共识,越来越多的单位在招商、项目上拉高标杆、主动作为,“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工业投资、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了20%、40%,特别是总投资260 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两个项目成功签约,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敢于攻坚的勇气更足了,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得到及时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历史遗留问题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市文化艺术中心、奥体公园等遗留项目建成投用,41个企业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3242户群众“难安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1位,8个国考断面和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100%达标,各项指标均创下了近年来最好水平。对标争先的志气更高了,营商环境得到新改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开展市领导联系帮扶“市级队”工业企业、“千名干部入企服务”等活动,制定并落实《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清单》,“最多跑一次”时限压缩89.3%、居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验收即拿证”,“为企服务平台”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刷新了淮南速度;通过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越来越多企业感受到淮南的热情、服务的变化,更加看好淮南、为淮南点赞。这些成绩是全市上下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充分说明工作抓与不抓不一样,抓得紧与抓得不紧不一样,更充分说明干部的作风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状态,必须持之以恒抓下去。
要深刻认识到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八项规定破题,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二十大结束后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又对八项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彰显了党中央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释放了作风建设越来越严的鲜明信号。我们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就是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要深刻认识到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定到2027年GDP总量达到3000亿元、非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到50%左右;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这些目标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必须靠坚强作风来保障,在机遇面前敢抓善抢,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盯紧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全力以赴跳起来“摘桃子”,拼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好转的新成效。
要深刻认识到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是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市场主体呼声的务实行动。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把履职尽责的状态提起来,把干事创业的劲头鼓起来,紧张快干、精益求精,办好群众有感的事情,提供企业满意的服务,打通阻点难点卡点,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温暖高兴,让更多企业投资淮南、扎根淮南。
收心归位、凝心聚力的导向鲜明,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导向鲜明,学习先进、学习典型的导向鲜明,奋勇争先、晋级进位的导向鲜明。让我们手握春风,在新春出发,书写加快淮南经济发展、推进淮南高质量转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