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功课” 守护“水环境”

——2022年淮南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发布

版次:01  2023年01月3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周 玲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因水而生生不息,生活因水而丰富多彩。

去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扛起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政治责任,做足“水功课”,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福祉。

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2年淮南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作正式发布:全市8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均值达标,达标比例为100%,优良率87.5%。

五里闸断面、石头埠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焦岗湖断面、白洋淀渡口断面、瓦埠湖断面、新城口断面、西淝河闸下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Ⅲ类;高塘湖断面水质均值Ⅳ类。

东部水源地(一水厂、三水厂、四水厂)、袁庄水厂、平山头水厂、凤台水厂、寿县水厂等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源地自动监测及预警能力100%。全年未出现劣Ⅴ类国控断面。

饮用水水源监管确保喝上“放心水”

竭尽全力让淮南市民喝“好水”。2022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全市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和116个乡镇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组织集中排查,重点包括水源地水质安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状况,健全水源地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整改完成的问题不反弹,保持“清零行动”工作成效。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监测对我市43个在用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例行监测,其中地表水29个,地下水14个全部达标,筑牢农村安全饮水屏障。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提速,我市7个县级以上地表水水源地已全部建成取水口和预警站建设。

入河排污口监管守护一城“碧水清波”

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于2022年对我市128个入河排污口开展6次定期监测。同时组织各县区分局、支队对128个入河排污口开展设置及排污情况逐一排查行动,重点厘清和核实每个排污口责任主体,摸清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专项行动共发现我市入河排污口存在3类问题,其中6个入河排污口存在水质超标问题,10个存在环境卫生问题,6个存在标牌设置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形成通报,系统调度相关县区进行整改。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监管确保企业“安全排水”

集中力量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联合检查,对我市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开展污水收集、处理问题专项检查行动,共发现我市5个工业园区存在2类问题,其中2个工业园区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维护情况存在问题,4个工业园区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存在问题。依托全国工业污水收集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对我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进出水口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调度,督促园区管理机构加强雨污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保障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指导园区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科学制订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整治方案,细化整治措施、明确整治时限、验收标准、落实整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焦岗湖及入湖水系治理推动两地“合力治水”

2022年3月2日,颍上与毛集在颍上举行了对接会,共商协作机制,迈出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从“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从“一湖两治”向“合力治水”的坚实步伐。3月10日,由省生态环境厅召集,淮南、阜阳两市在毛集实验区召开2022年一季度焦岗湖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会议,讨论完善焦岗湖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就尽快实现焦岗湖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进行交流讨论。去年以来与阜阳市举办了10次水污染防治联席和河长联席会议、6次联合巡河打击行动、4次专项座谈,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统筹调水补水、共同编制申报项目、联合开发保护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去年春天在大湖面种植约2万亩苦草、金鱼藻、狐尾藻、轮叶黑藻,形成水下森林,净化了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