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压岁钱家庭教育课成为最宝贵的“压岁钱”

丁慎毅

版次:03  2023年01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办理了一件孩子起诉父亲返还压岁钱的案件。周某(男)与吴某(女)两人离婚后,两子女均由吴女士抚养。2020年1月26日,周某以代为保管名义将两名13岁子女16800元压岁钱拿走。俩孩子在此之后多次要求父亲周某返还自己的压岁钱,周某以各种理由多次拒绝返还。于是,俩孩子便向法院起诉,要求父亲周某返还两人压岁钱。法院判决被告周某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返还原告周某翔压岁钱8000元、返还原告周某菲压岁钱8800元。(1月19日上观新闻)

关于压岁钱的归属,法律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之后,赠与财产的所有权即归受赠人所有。这里说的受赠人是自然人,所以压岁钱赠与孩子,压岁钱就归孩子所有,父母无权支配或挪用。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第二十条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总之,家长对孩子压岁钱,只起个代理的作用。

又到孩子收压岁钱的时候,一些家长可能认为,直系亲属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种单纯的赠与,并非为了讨孩子家长喜欢,这种压岁钱可以归孩子所有。而家长的朋友、同事等给孩子压岁钱,这些人与受赠的孩子没有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给孩子压岁钱,是因为与其父母有各类关系。这个钱是以孩子为介质给孩子父母的一种祝福、感谢或情感投资,孩子父母为此付出了等同的代价,因此认为这些钱不能归孩子所有,必须交到父母手里。同时,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自行保管压岁钱,担心孩子会乱花。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和孩子共同达成共识,必然造成亲子关系的不痛快,甚至会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

这就需要家长在压岁钱的确认、保管、使用上,作为一堂科学的家庭教育课来探索。

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协议。明确法律规定压岁钱归孩子所有,收压岁钱的决定权、保管权以及压岁钱的使用权,由孩子自主决定,但要附加相关条款:一、直系亲属给孩子的压岁钱,是因为孩子讨长辈喜欢,这些钱属于孩子情感贡献的回报,孩子要懂得感恩;二、父母朋友、同事等给的,是因为父母与别人的礼尚往来,钱虽然给了孩子,但要孩子知道,这并非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使用这部分钱要征求父母意见;三、孩子懂得如何接受与拒绝。比如,最高限额100元,不收高额压岁钱,避免成了孩子父母的一种压力和负担,由此体现出孩子对父母的爱;四、孩子合理消费和公益行动。比如把钱存起来日后用在学费上,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理财观念,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和规划。或者用在做公益上,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孩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感,锻炼孩子的沟通协调能力。

如果家长们都能这样来做,这无疑是一堂融合了法治、情感、传统、理财的家庭教育课,对孩子来说,这样一堂课,才是最宝贵的压岁钱。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