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在寿县开馆,武王墩大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还要建设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在推进淮南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发展战略中,楚文化研究如春风鼓帆,蓄势待发。
楚文化是中国文明史早期楚国形成的地域文化,楚国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楚文化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两个相互重合的概念。考古学意义上的楚文化,体现在考古遗物上,主要是物质文化;历史学意义上的楚文化,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楚文化包含六个要素:即青铜冶铸工艺、丝质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和庄子散文、美术和乐舞。凭借这六个支柱,营造出楚文化美轮美奂的殿宇华堂。
淮南何其幸哉,境内的寿春成为楚国最后的郢都。楚国公卿贵族、将佐军士、工商庶民尾随而来;国家重器、金玉珠宝、甲车武器、竹简文赋聚集寿春,一时极尽繁盛。司马迁游历郢都,感叹道: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也哉!楚文化何其辉煌,但国运式微,被强秦所灭,楚文化在八公山的夕阳残照中潜入历史的折皱。淮水汤汤,古韵流淌;楚时明月,普照今人。这片厚土丰壤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淮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厚底蕴。研究淮南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淮南楚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城乡社会相协调,恣意绽放出新时代的绚丽光彩。
第一、界定淮南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淮南楚文化与楚文化的同与不同,两种文化同源同流,一脉相承,淮南楚文化只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是大概念,淮南楚文化是小概念。惟有界定淮南楚文化的地域性方能区分二者的不同。淮南作为省辖市建市虽然只有七十年,但市辖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南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曾经有过淮南国、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辖区面积盈缩变化很大。淮南楚文化之所以有别于楚文化,就在于淮南楚文化的地域性。淮南楚文化研究既要立足目前淮南市的行政区划,又要考虑与历史上淮南行政辖区的联系。在整合、继承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与淮南地域紧密联系的楚文化。
第二、厘清淮南楚文化的物质资源或非物质资源。一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寿县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时期楚国珍贵文物。二是楚文化的物质遗存。这类物质遗存目前在市内尚有多处,譬如,与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灌溉工程安丰塘;曾经做过楚国郢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大墓;正在考古发掘的战国大墓武王墩。此外,还有闫家古堆以及大孤堆、小孤堆等古墓群。三是楚文化的非物质遗存。因寿春曾为楚国郢都,京畿百姓以“郢”为贵,纷纷把所居住的村落罔称为郢。这种风俗习惯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目前,寿县古城周边,淮河两岸,叫郢的自然村落仍有一百多个。另外,寿凤地区语言中的楚音遗存也不容忽视。四是历史名人。楚国令尹孙叔敖。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孙叔敖为官惠政清风,司马迁《史记》举孙叔敖为循吏,孙叔敖主持治水,修筑安丰塘,深得淮南人民敬仰,安丰塘景区有孙公祠。楚国令尹黄歇。黄歇辅佐考烈王,执掌楚国内政外交长达二十五年,封号春申君,楚国末期著名政治家。五是文献典籍。主要有李聃的《道德经》,庄周的《庄子》,楚文化转换期产生的、汉初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以及历代名家研究楚文化的学术成果,历代文人骚客歌咏楚文化的诗词歌赋。
第三、淮南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组织楚文化研究团队,夯实楚文化研究基础,界定淮南楚文化学科概念,挖掘淮南楚文化深厚内涵,催生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淮南楚文化深入人心,擦亮新时代淮南文化发展新名片,为淮南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动力。其次,要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淮南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质是“楚风汉韵”。那么,楚风汉韵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是建筑风格?是楚文化中的成语故事?是与楚文化相关的街道、公园名称?这些当然是,但远远不够。楚汉文化应该是淮南城市建设和文旅产业的文化精魂。淮南的地标建筑、人居小区、商贸广场、街头公园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要充分体现楚汉文化元素,要重视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要强化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等城市文化功能。其三,如今,淮南经济社会转型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各种发展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得不到深厚文化力量的支撑,发展空间往往受到约束。城市的文化个性不仅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城市的魅力,而且决定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建筑布局中个体与群体、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会群体留下生长空间,让楚汉文化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浸润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灵,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淮南楚文化经过传承和创新,既要重现历史情境的悠久深邃,以丰富的研究成果,构建淮南楚文化学科体系,又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使之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的先进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市场空间、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推动文旅产业实现精品化,使文旅产业更有吸引力。文化与旅游向来有耦合性,旅游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创新淮南楚文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