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灵感,离不开自然的启迪。创意,源于智慧。
明月,不知引发了多少哲思,触动了多少离合悲欢。
寿州人,把“寄相思”的明月,融进生活,融进情肠。从此,“故乡的味道”,远飘淮河两岸、南疆北国。
越朴素,往往越能打动人。就地取材,工序简单。面粉、核桃仁、青红丝、糖桂花,经过制皮、制酥、包酥、制馅、包馅、拍成圆月形,生坯大功告成。
炸制,讲究的是火候。沸腾的油锅里香味袅袅,从作坊慢慢散开,一直钻进小巷深处。清香里,有牵挂、有怀思、有团圆。
一枚寿州点心,就是寿州人心目中的一轮明月。
2
回到公元九百五十六年的后周,走进那场战事的现场。
兵临城下。九个月,艰难攻下城池;九个月,如同急火攻心。将军,操劳疲惫,茶饭不思。
一方“明月点心”,成了一剂疗伤的良药。
花酥层层叠叠,犹如点将台下的浩荡之师。金丝分明,宛若越过淮河时,映红将士脸庞的缕缕彩霞。点心中央,急流旋涡,再现了南塘大战最悲壮激烈的一幕。
清香阵阵,如金桂似青梅,橘核之气清漾,将军心动。
品尝,香酥脆甜溢满口腔,劳累困乏顿时云散烟消。整装,挥师,攻无不克。
即使“皇袍加冕”,即使雄起一代王朝,即使山珍海味摆满宫宴,将军始终惦念南塘,惦念那比明月更皎洁的寿州糕点。
大救驾,比“救驾”更有深刻蕴含。
3
寻味。古寿州,人海如潮。慕名,或者怀着某种情结,心里都装满景仰。游子回归时,总会让“乡味”再一次沁入心脾。
解说员,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就像叙说自己的家事,就像描述一段不老的传说,仿佛主人公就在某个小小的店铺喝茶、品糕点、聊楚风汉韵,或者捻着长须在靖淮楼上眺望八公仙境。
客人们,总喜欢三五成群地围坐在方桌旁,让丝丝缕缕的感慨和大救驾的清香,穿越出发前的那个梦境。
故事,在演绎;精彩,在继续。就像糕点的用料和制作,一直在追求精细。但古寿州最初的味道,永远在那轮明月里。
拎着“明月”,踏上归途。寿州城很小,却精致幽雅。古朴的民风民俗,盖过初游时的陌生和神秘。
古城并不自封自闭。四大城门开放,欢迎远道而来的每一位客人和他们带来的消息,就像大救驾传递给游客的人文信息。
揣着“明月”,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好像游历在古城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