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千年

方 向

版次:A02  2023年01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楚大鼎的最高音

楚青铜的最高音,就在伸向天空的手臂上

依次亮起国运、国势、国强

我看到了整个淬火的过程

在某个黎明之夜,以汉江水、淮河为引子

铸出一鼎浓浓的州来情

看见时光通过一滴滴滚烫的铜水

在某一双手上发出吱吱的声响,那声音

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寿春的主题思想

成为淮南楚文明的发祥地

现在,它站在中国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央

像一枚修成正果的主语

代表淮南二千年辉煌

与世界交谈

偌大的博物馆

大大小小青铜女儿都在发着光

围着国之重器

讲述楚文化的最后积沉与升华

我停在不远处

用206块青铜一样的硬骨

想象那些身负沧桑的家国梦

是不是坐在大鼎中心

侧耳倾听每一个朝拜者留下的惊叹与赞美

两枚碰撞、融合的动词

第一枚动词,在长途跋涉的路上

被强悍的秦风,削去了部分尖锐与锋芒

被一些汉水的变迁,推入江淮大地

与一滴淮夷土著文化相遇

那激烈的碰撞

带着大片石头、青铜、汉江澎湃

带着淮河的辽阔、宽容

一片新文化的诞生

在寿春册页上

长出郁郁葱葱的枝枝蔓蔓

它们相互融入、相互借鉴

相互挑出彼此最闪亮的部分

书写楚风、楚骨、楚韵

十九年的磨合

终于生出楚文化的淮南精篇

生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淝水之战

今天,一座历史名城

构造葱茏时光的

那些砖瓦、石头、城垣、翘角

依然记得,一把重剑

在此挥出的一道道蓝色光芒

不同地域的两枚词

像一根横穿数省的竹扁担

挑着800年楚国风云

行走在中华册页上

被引入芍陂的一滴滴回音

像四大美人一样

我更倾于生于故乡右侧的关键词

倾于她的婉约、温柔、明察秋毫的

那颗玻璃心

驻足芍陂,我还是忍不住

被那些奔涌而来、奔涌而出的

楚音、楚语、楚风情

深深打动着

时光的力量

在这里改变着一代代旧颜

再长出一节节新欢

只有那些忠诚于内心的水

不会忘了一滴初心

在此造就的二千年福祉

一滴乡音、一滴清澈、一尾上岸多年的鱼

像从壶口瀑布一样的气势磅礴中

一跃而下

跟随浩浩荡荡的楚风

去读人间辽阔

或是逆流而上

找到那双捧起楚都的巨手

我又前行了一步

像一棵结满追忆的稻穗

站在江淮大地的中央

等待第一行轰轰烈烈的开镰声

不可逾越的武王墩

一次次被认定、被修复的名词

一次次被否定、被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

反复推敲着

“王”有了正确的方向

却没有相应而来的呈辞

介入地下巨大宏伟的沉默感

有了楚韵的那一抹天蓝

却没有足够的青铜音

去解析“王”的正位

但他确实存在

确实有过一段光彩照人的风光

在这里写下楚风的一页页悲歌

接踵而来的

各种器皿、各种发光的冷静事物

都在指向一座名城的重心位置

曾经有碧波荡漾般的人间烟火

从这里出发

走向楚国顶峰

今天,我无需打开什么、靠近什么、触摸什么

无需在一个“王”字上争论下去、坚持下去

武王墩精心留下的这一片历史纷呈

已足够证明

一个国度的终点

同样是另一个国度美好的开端

足够让我记住一种历史赋予的骄傲感

像花儿一样

盛开在江淮大地上

今天,青铜、鄂名金节、大府铜牛

一枚枚逐渐苏醒的金币

像摆在淮南意识正前方的关键词

让我们想起

源远流长的“楚”文化

正在中国文化版图上

开枝散叶、结出一串串醉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