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老虎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火老虎仅仅流传于安徽省凤台县区域的山口村和淮丰村,因表演的方式为点燃扮虎者身披的特制虎皮,以火花显示老虎的形象而得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说故事。据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时,后周将领赵匡胤率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今寿县),南唐将领余洪被迫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八公山上和淮河岸边芦苇荡火光四起,林中的老虎被烧后奔逃而去。“火老虎”便是根据这个传说洐生而来的,在当地表演之取乐于民。
火老虎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一个“火”字,其演出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火老虎的表演道具为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但是所用材料独特,一个火老虎制作前后有30多道工序,需要几个内行人才行。其中,最难的工序要数麻焾子制作。首先要选用家种的火麻,待火麻成熟后采收。火焾子由火麻编制而成,每当火麻成熟之后,要用棒槌反复砸成糊状,让麻秆末溶入麻丝之中,不等生麻糊全干,便反方向搓成麻绳,待晒干后备用。晒干后的麻绳中含有大量的麻秆碎末,点着后不会产生明火,并有很强的自燃性,燃烧时麻绳自身会有些弹性,加之表演者不停地抖动,燃烧中的麻秆末喷向四方,会产生火花四溅的效果。麻绳编制完毕后,开始制作护身的木板,木板当选泡桐板最佳,因为它有“吃火”的功效,不易起明火而伤身体。
火老虎所用道具分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显示出夸张写意的特点。虎头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骨架,然后缀上焾子;制作虎身是将大概20块泡桐板以细铁丝连接起来,每块泡桐板上钻出大概12个等距的小孔,每个孔眼里像栽鞭炮焾一样,注入约有10公分长的麻绳焾子。虎头制作一般用竹篾扎成鸟笼状,略加装裱后适当系些麻绳焾子,让老虎嘴可张可合,并在头部涂上虎色即可。虎尾要采用桑树条,火烤后压弯会形成上翘的形状来,尺寸大约2米长,同样要捆扎好自制的麻绳焾子。最后用两根木棒做成虎腿,再系些麻绳焾,表演时握在手中即可。表演者表演时戴上老头帽,护住头部和脖子,只露眼睛,穿着紧身衣,戴着防护手套,然后将虎皮、虎头、虎尾用绳连接在一起,就像穿马甲一样披捆在表演者身上,待全身火焾点燃后登台表演。
只有在火老虎表演的现场,你才能感受到火老虎表演的激情澎湃,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真切体会火老虎表演给人带来的强大震撼力和艺术魅力。火老虎表演除了主角三人外,现场还要20到30人的辅助表演,上场前5分钟,外围需要点火,而且点火的过程比较麻烦,需要配合到位,麻利果断。以前点火,都是用蜡烛点燃,点火人不仅需要沉稳干练,更需要一定的技巧。而现在,运用了火枪点燃,这样点燃方便,又能节省时间,整个点火过程大概需要3分钟就可以完成。
表演火老虎,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技巧活。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全程弓腰,既需要灵敏快速,又需要体力支撑。以前,表演到尾声时,都是火老虎不敌两狮,满身带火扑进水塘。现在改变了表现形式,用湿毛巾将火灭掉来代替;防火服代替了演员身上用来防火的湿麻袋、湿棉被。
火老虎的表演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选择在农历的正月十五里头,这样的夜晚,一是春节期间人们吃过晚饭之后,正是闲暇之时,二是这个时候没有月光,黑暗的夜色之中,火老虎的表演效果更佳,正是“火”色正浓,老虎发威。凤台火老虎经过去年春节前央视报道后声名远扬,表演火老虎的时候,很多外地的群众纷纷赶来观看。
火老虎表演粗犷质朴、欢腾热烈,演出动作夸张豪放、场面激烈、惊心动魄。通过夸张、写意的手法把老虎的威武凶猛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再现。这一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表现出了淮河流域民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和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反映了凤台的历史背景、人文景观,是劳动人民智慧之花原生态的表现,对研究凤台县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在当地文化部门抢救性保护下,近乎失传的“火老虎”得以再重现凤台。火老虎这种表演形式,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方可以表演。目前,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已面临生存危机,急需保护传承,培养年轻一代学习传承,让火老虎表演后继有人,丰富沿淮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