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上窑镇延长“产业链”,拓宽“协作链”,凝聚“人才链”,完善“监督链”——

“四链”融合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通讯员 方 艳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3年01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通区上窑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延长“产业链”,拓宽“协作链”,凝聚“人才链”,完善“监督链”,用党的资源汇聚社会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延长“产业链”。马庙村深入拓展“党支部+工作队+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做活一产,建设40亩村级瓜蒌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集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户+企业”模式,为村集体收入增收30万元。发展“二产”,对老面粉厂进行整修,建立瓜蒌籽筛选车间、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配备专业机器设备。带动“三产”,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深挖当地文旅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研学教育基地。建立马庙村电商示范基地,依靠电商销售马庙村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带动、线下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了集体收益、群众增收,做到立一个支部、强一个集体、富一方百姓。

拓宽“协作链”。目前,上窑镇已组建“村+村”“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等党建联合体10余个,以联村抱团、产业带动、资产盘活等途径,因地制宜寻求发展对策,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上窑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0万元,比2021年翻了三倍。同时,积极整合资源资金,充分利用相邻村的各自优势,改变村级“单兵作战”的发展思路,推行村村联合,集中力量抱团发展,拓宽“协作链”。由马岗村、泉源村抱团实施的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745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每年村集体创收约30余万元,带动2个村共同增收。围绕红光葡萄、马庙瓜蒌、窑河大闸蟹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协作链,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带动村民参与,推动实现村级增收、农民致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凝聚“人才链”。上窑镇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积极动员乡贤回乡、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下乡等,建立了120余人的乡土人才库,在马庙村依托本土种植、养殖和营销能手,组建马庙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库,聘请专业人才管理蔬菜大棚、瓜蒌地及圈桶养鱼,实现“村集体”和“土人才”互促进、双增收,同时通过统筹联动破解治理乡村振兴的堵点、难点。推动移风易俗,指导辖区11个村健全村规民约,建成村头小公园、微型村史馆等12个,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丰富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蕴。

完善“监督链”。随着各村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逐渐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加强“三资”管理,既能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上窑镇党委充分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建设,将村级经营性租赁的合同管理、租金收缴、账务处理、资产清核等全部在平台公开公示,借助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数字化平台理顺“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化配置和交易过程阳光透明、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和农村发展稳定,筑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