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振兴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本报通讯员 王 嫚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3年01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近年来,大通区洛河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动党建资源向乡村聚集,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发展的坚强堡垒,以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筑基、注能、助力、铸魂”,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形成全镇上下一盘棋、党群一条心、众志成城促振兴的良好局面。

建强支部“堡垒”,为乡村振兴“筑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促进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是保证,基层党组织必须建强。洛河镇按照强化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服务、协调事务的要求,增强服务功能,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率,5个村党组织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信访稳定的综合阵地,着力打通宣传、服务、引领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注重在特色产业链、合作社经济上设立党组织,做到党的建设覆盖乡村建设生产的方方面面。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建强乡村振兴“生力军”。以换届为契机,换届后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能力培训328人次,做好落实基层党组织运转所需各项保障的“服务员”,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奖励机制,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条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驱动经济“引擎”,为乡村振兴“注能”。洛河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先行促振兴,大力发展“路肩经济”,通过“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充分盘活“土路肩”、闲宅基、废坑塘等闲置土地,破解集体增收难题。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村级产业,向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贫困户等传授技术、提供生产原料,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劳务用工及相关协调服务,农户自愿加入参与分红。积极增加就业岗位,拓宽辖区居民就业渠道,整合农村闲散劳动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公司、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为农村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确保发展成果惠及于民。2022年以来,全镇村集体经济总额突破200万元。

激活治理“细胞”,为乡村振兴“助力”。洛河镇持续推行“共产党员户”挂牌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立足群众需求,延伸党建链条,以支部党员为先锋,多样化举办文明实践活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健全基层自治载体,完善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新乡贤、传承家规家训等方式,提升乡村自我管理能力。坚持党建引领,依托镇司法所、综治办和党群服务中心筑牢法治阵地,深入开展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基层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开展文明之星、五好家庭、最美儿媳等表彰活动,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示范带动效应,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