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李 静 本报记者 刘银昌

版次:A01  2023年01月1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朱马店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号工程”,唱“主角”、当“主力”,蹚出一条党建引领、“高炮”驱动、抱团联建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推动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其中65万元村1个,30万元以上村2个。

谋大局布全篇,党建引领固基本

近年来,该镇党委坚持建好“指挥部”,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各村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讲清目标任务。织密“多对一”包村联系“帮扶网”,坚持因村制宜,既走集约、规模、高效的联建路子,又走精准、个性、品牌的特色路子,指导全镇15个村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累计召开63次专题会议。当好“服务员”,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带头推动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坚持“谁包村、谁负责”,跑项目、要政策,下基层、做工作,积极争取县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全力协调农户土地租让,充分发挥村“两委”、优秀党员作用,在推进项目实施中用心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店小二”。近年来,镇党委10名班子成员坚持负责到底、服务到底,推动特色种养、土地托管等20余个项目落地开花结果。

搞试点抓联建,“高炮”驱动促振兴

近年来,镇党委瞄准308省道、济祁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先后建成13个“高炮”项目,为沿高速公路乡镇提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朱马店方案”。

朱马店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建设用地指标稀缺,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匮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年“一方难求”。2016年底,济祁高速凤台段建成通车后,镇党委敏锐捕捉这一发展机遇,瞄准高速公路广告牌这一增收致富空白点,积极探索、多方协调,投资40万元于2019年在利民村建成首批2个“高炮”项目,当年建成、当年见效,实现纯收入13万元。2020年,永幸村作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申请20万元扶持资金建成高炮1个,建成第二年实现纯收入5万元。2021年11月,先后投入295万元成功联建高炮10个。2019年-2021年,全镇先后建成高炮13座,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0余万元。“高炮群”由镇里投资建设,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出租后只需归还建设成本,租金全额纳入村级财政。在“高炮”资产归属方面,坚持全镇一盘棋,不搞“属地管理”,优先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村倾斜,让非沿高速公路的村也能享受建设成果。马店村、康圩村、北刘集村等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且不沿高速公路的村累计享受18万元“高炮群”红利。

聚人才优路径,接续奋斗速腾飞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朱马店镇选出了一批愿干事、能干事、可成事的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2021年选举产生93名村“两委”干部,“一肩挑”比例达100%;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培养,打造致富榜样和农业发展骨干力量,一年来,培养“土专家”“田秀才”24人。坚持模式创新。朱马店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在镇党委的统筹下,鼓励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致富能人,大力发展种养业、农作物加工产业,目前实施村企合营项目8个,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不照搬照抄,不盲目上项目,不跟风搞投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瞄准区位优势,补工业短板,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现在的“报团取暖”,努力蹚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发展特色路子。今年,该镇将着力打造百万元村1个,50万元村3个。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更足、后劲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