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声声自远 义举无言岁月知

版次:04  2023年01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接一版)

“奶奶,你该捐就捐,该花就花,我们不要您一分钱。”这是曾家英孙子对她说过的话。“我父母那边的水、电、燃气费用都是我从网上给他们缴的。父亲还有退休金,他们也吃不了多少,母亲把退休工资捐出去,我们支持。”曾家英的儿子陈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对母亲捐款的事,父亲不反对,全家都支持。“只要老人开心就好。”陈健说。

虽然家里开销有孩子们的孝敬,但曾家英仍过得很省。“我一天吃两顿,早上一顿,中午一顿,也不怎么吃肉,吃素的比较多,配点酱豆咸菜,也能吃一顿。”在曾家英看来,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现在日子虽然好了,却也不能浪费。“老人有时为了省钱,买的苹果都是烂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偷偷告诉记者。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曾家英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热心助人的她受到祖父辈战斗奉献精神的熏陶有了27年公益之路,而她的德行善举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后辈。“我的孙子1993年出生,学的是中医研究,他是2020年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当时他去援鄂我们全家都不知道,也是后来才告诉我们。”说到这,曾家英仿佛打开了话匣,言语中不乏自豪。

曾家英闲不住、坐不住,常跟着市红十字会走村串户参加公益活动。从百里外的王家玉孤儿院到乡村敬老院、农村小学,到病患者床头、特困户家中、残疾人面前……她总会变魔术般从随身带的挎布包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塞到需要的人手中。有一次,她晚上9点半才得知市红十字会要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学校考察、帮扶,她立刻报名,次日一早和年轻的志愿者们一道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奔波两天,行程近千公里。还有一次,市红十字会计划去寿县偏远农村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因出发时间早没有公交车,曾家英早上4点多就起床,走了一个小时赶到集合点,生怕耽误了出发时间,错过了看望村里孩子们的机会。

自东向西,跨越27年的时间刻度,温暖仍在传递

走进曾家英的家里,2室1厅的房子装修简单,卧室里播放着电视,镜子前挂着两枚黄灿灿的奖章。如果生命可以用厚度来形容,那么曾家英27年的公益无疑更显厚重。一大摞捐款证明,印刻着她27年来的无私义举。

援助西南旱灾,落款2010年4月8日;援助玉树地震灾区,落款2010年4月22日;资助贫困三胞胎,落款2012年5月2日……粗略看去,约20多份捐资证明满满当当,鲜艳的证书映照着她的公益初心,而这也仅仅只是她多年来践行公益的“冰山一角”。

曾家英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不愁吃不愁穿,要钱有什么用,这是党和人民给的,要用就用在有用的地方,我要把它还给人民。我还会一直做下去、捐下去。”

如今78岁的曾家英乐观开朗,岁月白了华发,却不曾催促过她的一颗“不老童心”。市红十字会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开展“百名志愿者陪孤寡老人欢乐过大年”活动,她总是积极报名,不仅自己准备慰问物品,每到一处更是拉着和自己年纪相仿的老人聊家常,她到的地方,总是笑声不断。

2022年12月,中国文明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候选名单,曾家英候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大爱无声声自远,义举无言岁月知。自东向西,跨越27年的时间刻度,曾家英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她的微光仍将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