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丰碑: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淮上烽火遍地燃,凤台红了一片天。
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淮南市最早成立的红色政权。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淮南市第一次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为了发扬革命传统,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潘集区在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潘集镇(当年隶属凤台县),建成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纪念园由门楼、碑群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
纪念园门楼上镌刻着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王光宇题写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遒劲的大字。大门内的照壁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写体“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金光闪闪,格外醒目。
纪念园中央,矗立着8米高的主碑——“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红色大字十分耀眼。碑体高大伟岸,令人仰慕。背面是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简介。
1940年7月初,彭雪枫、黄克诚、张震率八路军四纵部分主力第二次挺进淮上,点燃了抗日烽火。
7月11日,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淮上地委决定陈元良任中共凤台县委书记。7月14日,陈元良和八路军四纵688团(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四师10旅28团)团长冯志湘率该团2营指战员进驻凤台县潘集镇,在潘集小学操场上召开千余人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凤台县办事处,由张太冲任办事处主任。1941年1月31日,凤台县办事处改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张太冲任县长),辖5个区23个乡。军政同心同德,军民鱼水难分,开创了以潘集为中心,东起高皇,西至尚塘集,南自淮河,北至万福集(今属怀远县),面积约630平方公里,20多万人口的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将怀远县、蒙城县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
纪念园内22块副碑和浮雕记录着凤台县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平家滩伏击战、奇袭老牛坟、苏涂村大捷、板张集战斗中打击日、伪、顽取得的战果。
园区最东端是“潘集地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由《唤起民众》《抗战烽火》《迎接黎明》《今日潘集》等展厅组成,展现了潘集人民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作出的贡献。
当年,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组建了淮上剧团,公演宣传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剧目;创办了多所夜校,教群众读书识字,明白革命道理。
特别是根据地军民创作和传唱很多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民歌,例如:宣传革命道理的民歌“要想不讨饭,跟着新四军干;丢掉讨饭棍,拿枪去抗战!”赞扬当地英雄人物的民歌“淮河拐了三道湾,丁郢出了丁文山,拿起枪杆干革命,潘集红了半拉天!”歌颂新四军的一首歌曲唱红了淮河岸畔:
吃菜(呀)要吃白菜心,
当兵(呀)要当新四军。
新四军是人民子弟兵,
军民鱼水(哟)情谊深!
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大批热血青年唱着歌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老百姓抬担架、送军粮。妇女们制作军鞋、军衣、棉被慰劳新四军。军民团结打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皖南事变后,由于形势突变,中共凤台县委和凤台抗日民主政府于1941年4月向津浦路东作战略转移。
斗转星移,硝烟远去。
人民不会忘记: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红色政权,人民政权!
人民不会忘记: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红色精神高地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人民想念新四军;
淮南兴建纪念林,
铁军精神永传承!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在枪林弹雨中,在艰苦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兴建,是为铁军讴歌、向先烈致敬、替英雄立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大举措。
新四军纪念林,位于淮河之滨、上窑山中,创造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相结合的新颖模式,为淮南“增红添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纪念林总面积达到4000亩,集林、碑、路、桥、池、亭、楼、台、馆、阁、廊为一体,宏阔博大,蔚为壮观。
纪念林内栽有各种树木52科147种计10万多棵,同时遍植各种花卉。万木葱茏,山花烂漫,各显蕴涵:
常青的苍松翠柏,如同先烈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烈焰般的火棘,寓意新四军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血染的红枫,象征铁军永恒的军魂;
挺拔的绿竹,如同新四军将士高风亮节;
长生的银杏,象征铁军精神万古长青;
红梅、红莲、桂花、玉兰,香飘四方,把铁军颂扬……
纪念林中的奇石碑刻彰显红色文化。295座奇石碑刻,镌刻伟人题词、新四军重大战役、著名战斗、重要事件等,将先辈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变成照耀后人砥砺前行的信仰之光。
为新四军旅以上将领、本市辞世的老红军等栽植纪念树200余棵,表达敬重功勋、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的深厚感情。
以当年新四军和如今纪念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新四军将士的诗篇如战斗号角催人奋进。当今诗人、作家为纪念林放歌,激情勃发、文采飞扬。诗人词家撰写、书法家书写的几十副对联,镌刻在楼、堂、馆、院、阁、亭,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红色韵味。徜徉在纪念林中,“育人篇章比比皆是,红色文化处处彰显。”
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出版新四军纪念林为内容的书籍10余种,出版会刊《淮上烽火》147期,对纪念林进行广泛宣传。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到纪念林视察、参观、旅游和开展党课教育活动的已达百万人次。
走进新四军纪念林,就像翻动着厚重的红色史册。
沿着37级石阶攀登,如同走近1937年诞生的新四军。
走在“北上大道”,仿佛听到新四军的战马在嘶鸣。
漫步“东进长廊”,耳畔响起新四军嘹亮的军歌。
观看“兵器广场”如同阅读国防教育的红色课本。
走进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倾听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眼前绽放出新四军将士血染的风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陈毅、叶挺、粟裕、彭雪枫……他们驰骋沙场,叱咤风云。他们是人民的功臣、民族的脊梁、时代的精英。他们辉煌的业绩与日月同辉,同天地长存!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成为承载铁军精神的红色高地,永远闪耀着红色的精神之光,先后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林涛阵阵,那是铁军澎湃的革命豪情!
青山巍巍,那是铁军永远屹立的丰碑!
结束语
镌刻在淮南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是革命前辈一行行红色足迹,是淮南红色文化的重要坐标,多么鲜活、璀璨、靓丽!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红色印记,无限崇尚那些激荡在天地间的英雄豪气,高举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赓续那奔流不息的红色血脉,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奋进新征程,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