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更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30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级有关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开展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并就重点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强化了指导督导,督促相关部门和县区落实落细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主体责任。各县区均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为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充分的政策依据,我市认真贯彻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2022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2022年3月1日,出台了《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淮南市环卫工程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处理设施建设一起部署推进;印发《淮南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淮南市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积极配备专业运输车辆,加快补齐末端处理短板。
为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在实处,我市充分发挥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作用,召开调度推进会议,通报情况、部署工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全市反食品浪费明察暗访及成效评估活动;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做好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有害垃圾全程管理的通知》,规范有害垃圾收集、暂存、转运和处理;市文旅局每月对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加强行业管理;市国金办、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亚行贷款采购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推动分类投放收集点升级改造。
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建成。目前我市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设计日处理能力2500吨/日,2022年7月1日已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焚烧处理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00吨,厨余垃圾二期项目已立项,正在环评公示,后续可增加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300吨;协调推进有害垃圾(危废)无害化处理厂1座,有害垃圾日处理能力30吨,加快补齐我市垃圾分类覆盖率低的短板。2022年,我市利用亚行贷款资金,采购了垃圾分类收集站50座、分类亭400座、垃圾分类桶4300个。目前,设施正在逐步建设中,各区基本完成对上述设施的选址布点、地面硬化、预留上下水等前期基础工作,待设施全部建成后,可大幅度增加我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站)数量,提升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并实现一个市辖区即大通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在8个街道34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83个居民小区、6.48万户居民、112所学校、168家公共机构参与分类,建成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房(亭)99座、人工垃圾分类亭233座,投入分类运输车辆363台,采用智能投放和人工投放结合方式鼓励、引导居民参与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正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动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加强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市场运作,引入国内再生资源和分类行业兼备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大型分拣中心等设施,配套完善大型分类设施,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有效运转提供硬件支撑,全面系统推进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