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7日在淮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版次:01  2023年01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 长 张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奋力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加快打造“三城三地”,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企稳向好经历重大考验。全力应对三年来最为严重的疫情冲击,顶住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克服多年不遇的旱情影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稳经济促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7%左右。

——五大攻坚行动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工业投资、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40%、18%,寿县、凤台县入选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八大提升行动”成效明显,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北赵店片区改造纳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淮南成为全省唯一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市。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以正式文件向全国推广,水利建设获省政府激励表彰,大通区成功创建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寿县、凤台县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生态修复统筹推进,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有序实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社会治理系统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员专职化工作,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稳步开展,“E治理”平台获中央政法委融媒公共服务“三等奖”,淮南法治元素亮相全国“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建立“6+1”产业招商专班及重点招商项目月调度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16个、50-100亿元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抢抓政策“窗口期”,建立重大项目周调度等机制,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分别提升至全省第6位、第5位;特别是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中煤新集毛集电厂3个支撑性电源项目从启动申报到获得核准仅用3个月时间,我市第一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S16合周高速淮南段)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开工,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拼出了淮南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一年来,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抓实体稳增长,经济发展迸发新活力。坚决扛起稳增长责任。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全市“为企服务”平台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3亿元,新增“四上”企业329家、市场主体4.1万户。积极向上争取,获得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补助资金14.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80.1亿元,10个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市本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居全省第2位。二产扩量提质增效成果丰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设立24亿元产业投促基金和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336万平方米。坤泰集成式混合动力双电机等210个项目开工建设,睿欣产业园等238个项目加快推进,陕汽新能源重卡等73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筑牢能源产业基本盘。强化能源保供,生产原煤5860万吨,发电700亿千瓦时。编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谋划风光火储氢等重大项目106个、总投资1200亿元。潘集电厂一期竣工投产。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华润凤台风电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94.8万千瓦。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积极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南”等系列活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1家、限上商贸单位120家。田家庵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综合创新试点区。

(二)坚持抓改革促创新,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企业登记“一网通办”省级试点、“灵活用工”平台经济服务和监管省级试点落户淮南,“最多跑一次”事项时限压缩89.3%、居全省第一方阵。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为企优环境排名进入全省前列,城市信用排名居全国第30位。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市交控集团、淮粮集团组建运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市科创公共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4位。市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跃居第6位。推动市校企合作共建安理大高峰学科,出台支持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政策“十二条”。实施“淮聚万才”行动,成功举办“院士淮南行”活动,柔性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0余名。煤矿瓦斯治理、深部煤炭开采耦合灾害防控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挂牌组建。中国电科八所光传输助力“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建成全省唯一大数据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批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新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家,凤台县被评为省级科普示范县。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