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年。
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万千家庭中,在芸芸众生中,却会发生多少或惊心动魄、或快意恩仇的故事!
这一年,抗疫救灾成为古城人生活工作的主线。春夏之交,上海疫情外溢,殃及古城。秋冬季节,河南河北疫情暴发,古城再被株连。但居民们却都很坦然,识变应变,沉着应对,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没有恐慌,没有焦灼。防疫步入常态化,成为生活工作的组成部分。
3月初,上海疫情初现端倪时,退休在沪的妻子在一次就医时意外查出病灶,需要手术。我只好放下手头工作,紧急赶往上海陪护;5月份,母亲一天早起感觉心慌,在到街道诊所治疗时突然昏厥,血压全无。我被父亲从床上叫起,拦车把母亲送往医院急救;11月份,父亲在单位组织的例行体检时发现异常。这几人都是我的至亲至爱,他们的一笑一颦都直接连系着我的心弦。感谢上苍,吉人天相,妻子和母亲均有惊无险,平安度过最艰难的住院时光;父亲的病理异常,最后也发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家人平安,岁月静好。每天早晚,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十分享受和满足,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温暖。
羁绊上海的意外收获,就是在这段时间,每天可以含饴弄孙。因为疫情,上海静默,两个孙子停课在家,其父母出门充当抗疫志愿者,我们几个正好可以“疯”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打闹欢乐。楼下小广场,社区樱花园,都洒满了我们从口罩里溢出的笑声。
妻子病后能够下床后,我便着急回乡。头天网购高铁票,翌日一早赶到车站验票口,值班人员说需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码。怏怏而回做了核酸,然后就盯着手机查码,结果到第二天仍没有显示。当时上海正是疫情发展最迅猛时期,人手紧张,核酸结果常常拖延。慌忙又去做了一次核酸,防止第一次结果出来后过期。结果,当天夜里零时,第一次核酸报告终于出现。
赶紧网上订票,然后眼巴巴等待天亮。窗外微明,就喊孩子开车送站……
出小城车站,又是登记行程,又是“落地”核酸。然后等车,拉到隔离点,完成来返重点疫区人员的“3天集中+7天居家”隔离。
应该说,这次回乡正当其时。隔离期间,通过手机和电脑,我就参与到单位抗疫工作中。动态“清零”后,我们的劳动也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厚厚的《春天的战“疫”》散发着墨香,摆在古城广大读者的几旁案头;《同心抗疫》《卡口风波》等MV、快板书的旋律,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萦绕回荡,被孩子们模仿传唱。
这一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多,我们都能立足主责主业,很快找准位置,干好我们该干的活。三伏天里,农业生产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与伙伴们顶烈日,战酷暑,走到田间渠头,用我们的笔头和镜头,为农民兄弟呐喊和加油。我们的付出,赢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肯定,县主要领导一年两度来到单位,对大伙儿表示慰问,送来关怀和温暖。
这一年,我们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新桥、寿蜀园区分别建立记者站,让想干事、能干事的记者生活在基层,“沾露珠,开天眼,逮活鱼。”
通过痛苦思索,个人的写作也基本实现题材转型,由过去的偏爱于古城生活改换为注重寿春文史。有耕耘就有收获,古城街巷里的“留犊祠”,楚文化博物馆中的“楚大鼎”,屡屡见诸于《江淮文史》《淮南日报》等报刊。
应该讲,这一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生活充实又有意义。
期盼新的一年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