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茶

马 卫

版次:04  2022年12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的雨翠了茶山,而黄朝平的心,却还在冬天。因为去年的茶还有一小半没卖脱,农商行催贷款催得他头大,快要把他列为失信人员,纳入黑名单。如果真那样,以后他就贷不到款了,

他在村扶贫工作队部门口,徘徊了好多次。因为他不是贫困户,在村民心中,他是富翁,经营上百亩茶山。私下,他是负翁,欠着几十万元的贷款。

这天,钟琴碰上他,请他进办公室喝茶,他才讲出了内心的苦楚。

村里有块知青茶场,那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全村青年流血流汗开垦出来的。土地下户时,承包给社员,给集体上缴管理费。可是,因为承包人经营不善,连承包费都收不齐,村里只好收回来。八年前,黄朝平在外打工,受了点轻伤,回家休息,他就承包了知青茶场。

开始不错,每年有赚。到了2015年后,每况愈下。原因简单,他家的茶,品质没变,可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茶品,比如富硒茶、黑茶、利川红等等,再加上包装的更新,铝罐装,锡箔纸装,纸袋装,他家的茶仍然是散卖为主,生意就不太好。

每亩茶山,每年要交两百块地租,加上人工工资上涨,最多能保本经营。为了发展,他不得不贷款买了新的炒茶机、烘干机、封口机等等。

但是,茶叶销路还是不好。茶这东西,如果当年卖不掉,次年半价都不好卖。

黄朝平讲得辛酸,很后悔当初签了二十年长期合同,被牢牢套住。

钟琴作为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听着难受,心里满是同情。原来做农业企业,有好多困难呢。

本来扶贫的压力已很大,钟琴还是毅然答应——“我们帮你想办法,就不信你家的茶叶销不出去。老鸹坪的茶,我天天喝,馨香醇厚,口感清新。”

这天,钟琴得到消息,乡里组织了一批老知青回来,要召开个座谈会,请老知青为扶贫攻坚献计献策。其中,有三位老知青,以前就在老鸹坪落户。

钟琴想,一定要请这三位老知青来老鸹坪旧地重游,看看当年他们流血流汗开垦的茶山。

三位老人,都在七十岁上下,看起来精神还不错。

钟琴带着他们,直接上了知青茶场,进了黄朝平的茶场办公室,先给他们泡上今年的明前茶,老人喝得如痴如醉。

这山,这水,这茶,绝对独有一番滋味。知青生活,已成为生命里的烙印。

有位叫向柯当的老知青说:“好茶,好茶,都好多年没有喝上这样好的茶了。”

黄朝平说:“这是你们当年开垦的茶山呵,茶地里有您老人家的汗水呢。”

老人问:“茶叶好卖不?”

黄朝平只能一声叹息,然后讲起了这些年他的艰难挣扎。

陪同三位老知青来的,是他们的子辈或孙辈。

其中有位叫宁曦的说:“茶是好茶,可能是没名气,现在的消费,烟酒茶,都是讲牌子。你看江小白,其实还是烧酒,但牌子响,现在供不应求。本地以前有名的诗仙太白酒,牌子很响的,不知为啥被弄丢了,可惜。”

“茶呢?龙井、大红袍、乌龙茶、金骏眉、鸡鸣寺贡茶、利川红什么的,牌子响,市场上热销。利川红真品,上万元一斤。”

“知青茶场出产的茶,何不叫知青茶呢?”向柯当脱口而出。

“注册‘知青茶’,请知青的后人们在微信、抖音、网络宣传。知青和知青的后人买‘知青茶’,一律八折。”

宁曦是文化创意公司策划,马上给黄朝平出点子。

别小看微信,在本乡知青群一转,“知青茶”声名鹊起。网购为主,实体店为辅,黄朝平的这季新茶,就二十多天,脱销了。

先把农商行的贷款还了。

农商行却不着急了,说支持三农,贷款可以延期。黄朝平想,那就再流转点地,种茶。

又流转两百亩地种茶,村里的贫困户,优先在茶山打工,推动了村里的扶贫工作。

黄朝平经过几年努力,已成为真正的富翁。知青茶,在市场畅销。他还被县里评为“扶贫先进个人”,因为他的茶山,常年打工的有二十多人,季节性打工的有几十人,每年付的工资就有几十万元。

又到了采茶季,姑娘们唱起了采茶歌——

妹在坡上采茶香

郎在坡上砍柴忙

柴不燃火干着急

妹不帮忙饭难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