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促“林长治” 守护好大通绿水青山

本报通讯员 潘雪洁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2年11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通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不断完善林长制改革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五绿”并进目标责任机制,全力推动“五大森林”实施行动走深走实,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施“五大森林行动”,守护好大通“绿水青山”。大通区积极实施平安森林行动,提升生态资源保护能力,积极开展防火巡林和调度,开展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出台《关于建立大通区“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推动形成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业生态保护新格局。实施健康森林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多措并举有力推进人工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作,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个。实施碳汇森林行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大通区林业碳汇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区林业碳汇工作内容、开发流程、保障措施;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库建设,申报林业碳汇项目2个,涉及森林面积12400亩。实施金银森林行动,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培育优质高效林业产业;印发施行《大通区“五绿兴林·劝耕贷”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摸排工作;林业产业种植、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建成共2000余亩的经果林种植基地。实施活力森林行动,全面优化林业改革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林长办联系企业制度,选定6家林业企业作为联系服务对象。

深入推进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新动力。大通区及时传达省、市、区级林长决策部署,部署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林长制民主监督,配合区政协就林长制成员单位协同履责、林长制考核结果运用、基层林长办人员力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五绿”协同推进4个专题进行调研。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林长制改革宣传力度。区林长办对全区各乡镇街道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工作进行督察,抽查部分乡镇,并将督察结果纳入到年度林长制综合考核。

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大通。大通区坚持早部署,明确造林绿化各项任务,制定出台《2022年度大通区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将全区营造林、“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和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任务及时分解细化,明确分工。抢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00亩,其中人工造林800亩,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并通过市级验收。抓质量,加大造林后期管护力度,严格按照营造林技术标准和要求,对完成的营造林,加强与建设方的联系,督促建设方做好后期管护工作。

抓好林业安全生产,守好生态安全屏障。大通区强化隐患排查,严格火源管控。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大通分局与区应急管理局、上窑林场、各乡镇街道联合开展森林防火巡护,截至10月底,共出动人员900余人次,发现并制止野外用火10余起。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设置宣传点2处,张贴森林防火横幅2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推动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任务,将重要火源点落图录入系统。

抓好生态修复,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大通区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借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舜耕山、上窑山本年度累计进行人工造林约600余亩。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与“清风行动”成员单位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出动人员200余人次,检查重要湿地森林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共10余处。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工作,认真排查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绿水青山铺就大通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