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中国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双赢合作

版次:A03  2022年11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1月,墨西哥中部特斯科科市郊外,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试验田里的小麦生长季结束后不久,中国专家何心尧将工作重心从田间转移到了温室里。

温室大棚内,一盆盆小麦整齐排列,麦穗上贴着颜色不同的标签。“我身边这株小麦感染了赤霉病。这种病害过去仅在长江中下游高发,但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河流域也日益严重。”他说。

这位小麦病理学和遗传学专家告诉记者,赤霉病在全球多地都有发生,流行严重时甚至能导致绝产,还会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威胁世界粮食与食品安全。

2011年起,何心尧来到总部位于特斯科科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工作,主攻小麦抗病研究。借助中心庞大的种质资源,他与团队一起不断实验、筛选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送到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农户手中,然后收集这些品种在不同小麦产区的表现数据以进一步改良。

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内有一座“种质银行”,在两扇厚重的隔温门后,冷库里储存着超过15万种小麦种质、超过2.8万种玉米种质资源。一些种质资源的储存罐上还挂着中国国旗,表明它们来自中国。

根据中心统计,中国已为这座农作物多样性仓库提供上千份小麦种质资源。2000年以来,中国种植的小麦26%与该中心品种有“血缘关系”,双方合作育成的13个玉米新品种在尼泊尔等国家种植,助力当地粮食增产增收。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非营利性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目前全球发展中国家种植的玉米、小麦近一半来源于该中心种质。自1974年中国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立研究伙伴关系至今,已有20多家中国机构参与了种质交流,双方联合培训中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超5000人,为中国农业发展带去世界经验。该中心墨西哥总部目前有2名常驻的中方科研人员和多名中方交流学者,把中国粮食安全之道也回馈给世界。

1997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成立,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中心主任布拉姆·戈瓦尔茨看来,与中国的合作称得上是携手保卫世界粮食安全的“双赢”范例之一。

“我们与中国科学家合作,一同研发更节水、抗病、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玉米和小麦,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减少污染,这不仅能帮助中国提升粮食安全,也为世界带来更多粮食保障。”他说,“想象一下,中国优秀研究机构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全球网络及合作平台结合起来,我们能把精准、绿色农业发展经验分享给非洲和南亚,造福全世界。”

“全球合作”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重要底色。中心主会议室外,小花园两侧的墙面上写着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个文种的“玉米”与“小麦”两个词。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中心全球小麦改良项目负责人拉维·辛格由衷感慨,合作是通向世界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他说,到2050年,要想满足全世界的粮食需求,目前世界小麦产量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进一步提高。“如果不携手共进,我们不可能成功。”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新冠疫情、快速增长的生活成本对全球粮食安全体系带来多重考验。”戈瓦尔茨表示,粮食安全对世界安全至关重要,世界需要跨领域、跨国家的合作。

(新华社墨西哥特斯科科11月20日电

记者 朱雨博 闫 亮 禹丽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