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丘之志与寝丘之地

程晋仓

版次:A03  2022年10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寝丘之志”这一成语与楚国令尹孙叔敖有关,出自于《淮南子·人间训》:“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之句。说的是楚令尹孙叔敖临终诫子之言,交待告诫其子在其辞世后,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可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来形成固化为“寝丘之志”的成语。其实质就是告诫做人必须保有知足和与世无争之心。

史料记载:产生这个成语的同时,还有一个与此成语典故密切相关的“寝丘之地”的历史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争霸发生了邲之战。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打败晋国,夺得中原霸权。事毕,楚庄王论功行赏,欲封赏孙叔敖,但孙叔敖不愿接受,楚庄王只好作罢。几年过后,孙叔敖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之时,语重心长地诫嘱儿子:“我死后楚王必定会封赏你,但你不能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今河南固始县内)的地方,土地不肥沃,沙石布其间,而且地名难听,为众人所厌恶,但若要想让子孙长久保留土地生存,也只有此地。”

果如所料,孙叔敖去世后,楚王欲封赏孙叔敖之子肥沃的土地。遵循父亲遗嘱,孙叔敖的儿子们固辞不要,请求封赏“寝丘”这个地方。楚王只好赏赐了“寝丘”。按照楚国的法规,对于功臣的封赏,享受两代人就要收回,唯独孙叔敖一家因“寝丘”之地而保存了封禄,享受着孙叔敖留下来的福报。人们常说利弊互转,一些事情看起来是有所损减,但因选择了低调行事而结果却是获得更大的福报。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贫瘠的寑丘之地,所以才能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学习“寝丘之志”的成语和“寝丘之地”的典故,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哲思与启迪,明白人生智慧和道理:面对利弊择抉,一般人仅知道利弊,唯有高瞻远瞩、深思明智的人方能看清事物是矛盾交互,知晓事物之间的因果转化,懂得在一定条件下,弊可以转化为利,利也可以转化为弊。如果贪图眼前的大利有时反而会造成对事情的大害。于是就有了当年孔子读《易经》看到《损》卦和《益》卦时,喟然叹息:“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当是行王道之君王的事情了!”以之告诫后人,对待处理事情,有时候往往想对它有利,但却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时候想害它,但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与害向相反方面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不能不明察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特别是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如果能从“寝丘之志”成语和“寝丘之地”的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经验教训和修身行事立德之悟,从小事小节上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则各种滋生腐败的霉菌和病毒又怎能会轻易造成对人生的侵蚀和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