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60年代,田家庵有两条最繁华的老街,一条是淮河路,另一条是淮滨路。淮河路当时是淮南市的政治、金融和商贸中心,而与之齐名的淮滨路,则是淮南市的教育、文化和服务中心。如今,让我们带着回溯昔日的情怀,沿着老街向西,去追寻淮河之滨,淮滨路的时光记忆。
老街淮滨路长1.3公里。东首是淮南市粮食局第三仓库,始建于1954年,1992年变更为田家庵国家粮食储备库,人们仍习惯称之“三仓库”。印象中两排青砖黛瓦的仓库,南跨电厂路,路边设有南、北大门。那时“三仓库”负担全市居民口粮和军粮供应,每日能见到装运小麦、稻谷之类的车辆川流不息(现为新淮农贸市场)。
紧邻“三仓库”是1952年兴建的淮南市人民体育场。昔日的市体育场坐南朝北,砖石相砌的四个大门柱,水泥浇筑的横梁,上有“淮南市人民体育场”八个大字。体育场四周全是一人多高的密匝匝的围墙刺树,隔断了路人通行。我记得大门左侧有一排平瓦房,那是淮南市业余体校。体校南面有一露天看台篮球场。每当篮球联赛,这里灯光辉煌、人潮涌动,还有各种小吃摊点,非常热闹。体育场东边是一个两层楼的主席台,当时市体委在二楼办公。主席台南面建有400米的煤灰渣跑道。体育场内建有足球、乒乓球和一些健身活动区域。那时,体育场是全市重要集会和体育比赛场地。周末的时候,体育场里摔跤、田径,还有学生们练习飞机航模,到处是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
体育场向西过小巷,为1951年创办的淮南师范学校。那时淮师大门面朝西。孩提时的我和小伙伴常去那里玩耍。记忆中进大门有一个硕大的花园。一行行笔直的白杨树,一排排翠绿如碧、修剪和我差不多高的冬青,花园里繁花绿树,曲径通幽,令我流连忘返。花园北面有十几间平房教室,东边有阅览室、礼堂和练习钢琴的小屋,南面平房是教职员工宿舍。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建筑大都是仿前苏联建筑风格,可惜早已荡然无存了(现为淮南七中)。
淮师北面为淮师第一附小(现为十五小)和市第一幼儿园(现为田一幼)。向西过淮舜路是淮滨商场。这里是上世纪50、60年代淮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淮滨商场建有“U”型走廊式两层营业大楼。那时常在街头听人们对话,“到哪里去?”“到淮滨去买东西。”商场货架柜台摆满五金百货、日用电器、鞋帽服装,特别是临街橱窗里经常更换一些时尚花俏的商品,引来行人的驻足观望。印象最深的是东大楼楼上经营绸缎布匹柜台,常见中年妇女掏出用手帕包了几层的钱币,付款后拿着苏杭真丝绸缎被面,那心情舒畅的样子,至今还印在脑海里。
淮滨商场南面是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四层钟楼营业大厦,是老街地标性建筑。“亨得利”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人民一院旧址上兴建的。往西是淮南市京剧团旧址和田区二幼,再往西是淮南三中。
淮南三中创办于1954年,最初是淮南初级中学,1958年设立高中部,更名为淮南三中。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三中读高中时,每届还只有两个高中班。那时三中大门朝北,进大门是一条长长的水泥路,路东为教职员工宿舍,路西栅栏内,建有一些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雨量之类的小型气象仪器。路南是三层的教学大楼。我记得教学楼上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教育方针的横幅。教学楼和教研楼之间有一条过道走廊,紫藤环绕下,老师们上下课的身影还记忆犹新。我还记得礼堂边有一口盛满茶水的大缸,下课的时候我们拿着缸盖上放置的小竹筒,“咕嘟咕嘟”大口喝着茶水,快乐并满足。
淮南三中向西为田二小和1952年投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对面的淮南旅社、淮滨戏院和淮南市图书馆。淮南旅社1957年开业,主楼为五层,楼东、南两条路边建有欧式铁艺围栏,主楼上装饰有霓虹灯。每当夜幕降临时,“淮南旅社”字样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把老街装扮得格外美丽。淮南旅社后经多次装修,共营业45年。2002年拆除销号(现为东城市场)。
淮滨戏院(后为淮滨影剧院),兴建于1958年。两层设有近千个座位,特别是楼上两侧伸向舞台的座位,能近距离观看人物,是个最佳的位置。那时不论是看戏、看电影,服务员拿着手电筒热情帮你找座位,省心又放心。淮滨戏院先后有梅兰芳、常香玉、侯宝林、杨春霞等艺术家们前来演出,为老街昔日的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南图书馆1958年建成,当时从田家庵老北头的东升街搬迁来。那时我常去借书看报纸杂志。记得阅览室有一个管理员,记不清是不是姓黄,和蔼可亲。我常见他将一些旧报纸按类别、期号整理好,再用装订线订好,贴上牛皮纸封面,十分认真。他还告诉我,馆内藏有线装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史》,让我十分惊奇,随后他又说,封存不动,又让我为之失望(现为市少儿图书馆)。
沿着老街从东向西,走到人民北路口,协和嘉苑高层商业住宅楼群映入眼帘,这是淮滨路老街城区改造的又一亮点。这些年淮滨路两旁先后新建了通达小区、教师新村、协和嘉苑,梧桐里高层住宅楼也将封顶。路边的两个幼儿园,四所中小学,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市一院近年来新建了21层病房大楼,八层(负一层)门急诊医技楼。昔日的“三仓库”更新改造为“新淮农贸市场”,还有东城市场、金湾名街,每天这三个地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老街淮滨路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图:昔日的“三仓库”如今已更新改造为新淮农贸市场 郑 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