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的桥

陈立松

版次:A02  2022年10月1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秋时节,我用两天的时间自驾游了一遍寿州的桥,感慨万千。这十年,是寿州变化最大的十年,而最能代表寿州十年巨变的当数寿州的桥。寿州的桥,扮靓了古城,张扬了古城个性;寿州的桥,让古城变得气势恢宏,让寿州变得如此多娇!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东津渡大桥通车,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郦道元《水经注》载:“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郦道元时代,东津渡还没有桥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小津渡,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常在此补给、分别。郦道元之后,东津渡有了浮桥。明嘉靖《寿州志·桥梁》载:“淝桥,城东五里。周世宗显德三年征淮南,亲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石,从官过桥者人齐一石,即此。”就是说,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率军攻打寿州时过淝桥,自带一块石头,当炮石用。柴荣的部下每人都携带一块石头。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柴荣攻打寿州时,应是三月枯水季节。不然,淝桥是过不来的。

冷兵器时代,造一座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在淝水上建一座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到了乾隆时代,东津渡桥有了些许改变。清乾隆《寿州志》“关津”篇载:“东津渡大桥即东淝水渡也。旧建长桥以济人行第,遇夏秋淮水倒漾,桥顶长堤俱没于水,乃以舟济。年来议欲加高桥顶,更筑长堤而未果。是有望于后来之急公尚义者。”可见,当时加固东淝桥,政府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急公尚义者”了。站在东津渡旁,凤阳太守项樟《东津早发》一诗道出了自己的无奈:“鸡声催晓报喈喈,出郭曈 山色佳。欲向八公探素笈,笑羁五马缺青鞍。共筹河濬中心渡,便可帆通十里淮。民事相关抛未得,肯容拾级造丹崖。”如果“中心渡”也就是东津渡有了桥,“便可帆通十里淮”。但是,旧时的州官即使再爱民如子、即使再热血沸腾也建不起来东津渡大桥。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再一次驱车穿越寿县连接谢家集区的东津渡大桥。那凌空飞架西东、看淝水滚滚入淮的感觉,让我不禁想起东津渡的前世今生。东津渡新大桥系“引江济淮”重要控制节点工程,全长1900米,主跨130米,设计标准为双向6车道。新桥比老桥高约18米,2000吨货船可以从桥下自由通航。仰视大桥如彩虹般飞架东西,不由得不惊叹,寿州变了,寿州人的出行更便利了!

随着东津渡新大桥通车,寿州的喜事接二连三。瓦埠湖大桥于2021年10月又通车了!瓦埠湖大桥位于瓦埠古渡口,1996版《寿州志》“码头”篇载:“瓦埠码头,位于瓦埠湖东岸的瓦埠镇,是寿州通往合肥古道驿站所在地。”《嘉庆重修一统志》称:“瓦埠镇在寿春东南六十里,淝水旋绕,舟楫商贩,往来不绝。”我曾多次从瓦埠镇对岸的陶店乡去瓦埠镇,在瓦埠渡口过轮渡,时常饱受等船之苦。前几天,我去对岸接一位书法家朋友,穿越新建的瓦埠湖大桥,往来1个多小时的路程,窗外都是一望无尽的寿州风景。特别是经过全长3.04公里的大桥,微风习习,鸥鸟阵阵,湖上彩云飘逸,烟波浩渺,穿行其中真是疑入仙境。瓦埠湖大桥因为曲线优美,蜿蜒起伏,被寿州人称为“安徽的港珠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打卡。

古人云:“隔河不为近。”湖水曾把瓦埠湖两岸百姓的交流生生阻隔。几千年来,阻断了多少爱情,阻隔了多少商贸流通!

由于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瓦埠湖上游连接寿县南部与省城合肥的通道——新石埠大桥也通车了。1996版《寿州志》“桥梁”篇载:“石埠大桥位于淝水上游的石埠嘴,原为乡村大道渡口,寿县东、西部客货运输汽车需绕道南(六安)、北(寿县)数十公里。70年代建茶庵至吴山公路,初在石埠嘴修建简易渡船码头,使用航运部门1只旧趸船加固成汽车渡船临时通车。1978年建双曲拱形大桥,全长120.8米、3孔、跨径105米、净宽7.5米,载重(汽)13级。”新石埠大桥是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新改扩”的8座桥梁之一,过去桥面狭窄,堵车成了家常便饭。新桥建成后,一桥变通途,桥下可通航千吨巨轮。我们计算一下,1978年建的石埠嘴桥,距离现在多少年?近半个世纪呀!我们再看看现在的石埠新大桥,全长1127米,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石埠大桥,见证了寿县这十年的腾飞和巨变。

欣逢盛世,捷报频传。正当寿州人沉浸在观桥、赏桥、游桥,享受东津渡、瓦埠湖、石埠新大桥带来的交通便利时,靖淮桥又通车了。

如果有一座桥能见证一座城的沧桑和辉煌,那么,靖淮桥就是如此。

嘉靖《寿州志》“桥梁”篇载:“淮南第一桥,北门外,旧名通济桥,跨淝水长二里许。旧桥卑隘颓圮,知州刘天民始大之。王蓥、刘永准易中洞为石。嘉靖乙酉栗永禄重修,复开二洞。”也就是说,当时的北门桥,系淮南第一桥,历经三任州官建设,才达到“跨淝水二里许”“复开二洞”的规模。光绪《寿州志》“营建志”载:“北门桥,在州城北门外,明正统年间建。嘉靖乙酉,知州刘永准更建石桥。万历戊戌,兵备詹公捐奉倡修,己酉知州栗永禄重修……光绪七年,凤颍道任兰生拨款重修。”从嘉靖乙酉(1436年)到光绪七年(1882年)400多年,靖淮桥还是那么小巧玲珑。1996版《寿州志》“桥梁”篇载:“1949年后,因开挖淝水新河,形成新老二桥……二桥均系条石拱桥。老桥全长60米、3孔、跨径28.9米、净宽9.3米。新桥全长74米、7孔、净宽5米桥高7米,1952年建。”1983年、1985年,靖淮桥曾先后重修。

如今的靖淮桥也是“引江济淮”的配套工程,全长1742米,主桥塔柱采用钻石型塔,结构形式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双向4车道。随着老靖淮桥的拆除,寿州北上的通道被彻底打开,寿州人的出行变得更畅通、更快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寿州的桥大了、宽了、多了。寿州人的心气也高了。翻阅县志,过去载入史书的板桥、九流桥、和尚桥等等,太小,太微不足道,这些桥已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寿州人已不再停留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资情调里,他们正在齐心协力以满腔的热情,奔赴在共同富裕的圆梦之桥上。

图:瓦埠湖大桥 赵广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