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巍巍神州,在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里,代代楚人薪火相传,为淮河两岸、大江南北留下了许许多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遗产,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可谓是一位忠信自强的志士仁人。
黄歇为楚相期间,尽忠国家,施仁政、聚人才、重农商、强兵革,功绩卓著,显赫于世。公元前257年,秦国继“长平之役”大胜后又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楚国派春申君带兵救援。公元前254年,黄歇亲率楚军向北征伐,并将鲁国纳入了楚国版图。考烈王二十二年,春申君率六国军队合纵抗秦。
就是这样一位国家重臣,卓有远见的治国能手,最后却成了悲剧人物。史上传说春申君也过不了美人关、权欲关。众所周知,影响春申君一生形象的是其晚年的“移花接木”之说。关于这一点,淮南市作家协会金妤主席历时多年,查阅古今资料,从辩证的唯物史观出发,广“证”博引,翔实地考证了关于春申君移花接木一说,推定是历史的谬传。她认为,司马迁讲述的所谓春申君“移花接木”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所涉人物的相关时间不合逻辑;其次,空间上不合常理,考烈王二十二年,春申君正在外率六国军队合纵抗秦,常年不在王都;最为关键的是,移花接木之说最大的失真是说考烈王无子。考烈王真的是“卒无子”吗?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却说明了考烈王几个儿子的情况,直接否定了自己在《春申君列传》中讲述的“楚考烈王无子”的故事,也间接否定了春申君“移花接木”之说。清代著名学者黄式三在《史记考证》中推断这个故事时认为:“此必后负刍谋弑哀王犹之诬言也”。而后人司马迁、刘向就把这个无法考证的故事写进了史书,流传至今。笔者认为,春申君始终跟随并维护以考烈王为核心的楚国统治集团,他重权在握,如怀篡逆之心,用不着使用那些龌龊伎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合纵抗秦战争失败后,“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史记·春申君列传》。在此情况下,春申君有些失望,他不慕权势,不甘于乐享太平,明智地上书献出西部十二县封地,乞得江东封地,然后远离王都,去开疆拓土,发展江东经济,做强国富民的大业去了,这在当时真是一大壮举,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怎会做那些不齿于人的事呢!当然,这些只是推断。从历史的各个迹象看,考烈王接纳了李园妹李环,也可能是春申君在李园的唆使下向考烈王推介过,甚至亲自献给考烈王的,但如说是春申君先纳了李环,“知有身”,然后献给了楚王,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春申君的人品素质决定了他不会做那贻笑大方的蠢事,真正的阴谋家、野心家是李园,李园专事察言观色,投机取巧那一套,不惜以其妹为代价,成为他篡权的工具。
纵观黄歇一生,却有他致命的缺点,就是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战国策·卷一七楚四·天下合从》记载:春申君率六国军队合纵以抗秦,他以临武君即赵将庞煖为将,魏加指出庞煖曾被秦军打败过,不可为拒秦之将。春申君却听不进魏加的建议,致使合纵联军很快吃了大败仗。在他担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行将死去。当时,黄歇有个门客朱英,向他建议说李园用心叵测叫他提防,待君王死了以后马上杀死李园,而他却当成耳旁风,毫无戒备。考烈王死后,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即宫门内埋伏刺客。黄歇闻报丧后,前脚刚跨入宫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突然窜出,蜂拥而上,不由分说割下黄歇的头,并将黄歇的家人老老少少全部杀死。
早在汉朝之初,史学家司马迁为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就曾在《史记·春申君列传》篇末中给世人以忠告。往事越千年,让我们回顾历史、默默思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忠信勤勉,自强不息,奋斗一生最后被小人暗算而不能善终的事不胜枚举。李园可以有一百多种理由杀害春申君,而春申君却不愿或不能先杀死李园,何也?君子小人之别也。
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人,他们恪守道义,人们会永远记在心中。而如李园、秦桧之流奸邪小人只会遗臭万年,永远被人唾弃。今天,坐落在寿县南门外春申广场上的春申君雕像,仿佛他还在风尘仆仆地忙于公务,人们经过时无不向他投去感佩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