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段波澜壮阔的印记;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淮南市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书写在奋进的时光里,印刻在前行的路途上。
淮南银保监分局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安徽银保监局、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帮助和悉心指导下,与市银行业协会、市保险行业协会以及全市银行保险机构同心协力、携手并进,“胸怀大局”统筹行业改革发展,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淮南从“能源重镇”向“多彩之城”升级蝶变。
——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经济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立足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目标,实现金融投放量速齐增。全市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和37家保险机构紧紧围绕淮南“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综合发挥银行、保险两个体系支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和风险保障,为稳经济稳就业稳市场主体增添信心和动力。过去十年,全市银行业资产负债总额持续扩大,各项贷款增长2.7倍,年均增长10.53%,总量达2141.27亿元,各项存款增长2.5倍,年均增长9.53%,总量达2850.18亿元,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保险保障、保险赔付支出分别年均增长6.39%、6.25%;保险深度从3%上升到3.6%,保险密度从699元/人上升到2013元/每人。
围绕金融供给侧改革主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市银行业保险业立足去产能和实现“双碳”长远目标,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煤电行业贷款占比稳步下降至18.97%,较2012年下降29.03个百分点。十年来,紧跟煤电产业升级步伐,支持传统产业向“质”而行,银团贷款47.6亿元支持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建设、贷款142亿元支持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成功发放淮南淮河能源集团首笔碳中和贷款,承销发行安徽省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助力产业结构从煤炭一极向煤电化气全产业链延伸。十年来,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振兴发展战略,亦步亦趋支持非煤电产业集群效益初显,制造业贷款占比从6.76%提升至9.29%。2022年,以“六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对接全面铺开,新兴产业贷款增速48.8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46.83%,助力全市新兴产业向“新”而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版图日渐清晰。
聚焦重大项目金融投放,打造绿色生态城区。全市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对接淮南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满足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和风险保障。聚焦重点项目授信余额318.07亿元,建成50余个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重点支持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寿县瓦埠湖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撬动固定资产投资246.46亿元,形成“一纵一横”高铁线路、“二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城市框架不断更新,为淮南未来发展蓄势助力。聚焦城市建设短板,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增长68倍,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持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聚焦生态修复,以“绿色信贷”为抓手支持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建设、煤电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等,信贷规模达到166.34亿元;探索发展“环责险”,为企业提供近2.13亿元风险保障,以金融力量守护城市“绿肺”,打造魅力“山水之城”。
树立普惠金融发展理念,着力支持金融薄弱环节。银行业保险业主动下沉经营重心,6家大型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4家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目前已实现全市71个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829个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为16.26%和20.9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金融资源进一步向普惠领域倾斜。围绕淮南市乡村振兴攻坚行动,“精准滴灌”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供血,发放脱贫小额信贷16.66亿元,农业保险年均保额增速近30%,“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覆盖18.2万人次、保障金额1807亿元,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全市产粮大县全覆盖。坚持为改革创新添动能,向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提供收入“托底”保障7亿元,发挥金融造血功能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将淮南模式打造为安徽样板、全国示范。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依法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2021年,淮南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正式成立,设立了服务专线并联通市长热线,为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保险机构搭建平等交流协商的公共平台。在此基础上,全市银行业保险业还积极拓展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渠道,与市中院、市人行等多部门联合设立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消保委建立保险消费投诉联合调处机制,与交警队等共同建立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金融纠纷解决方式,促进非诉解决机制与审判执行工作的顺畅衔接。同时,全市银行业保险业认真践行社会责任,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深入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金融知识进万家”、送金融知识三进等一系列宣教品牌活动,持续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
——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淮南银保监分局始终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根本性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分类处置,逐个击破,推动全市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可控,市场秩序全面好转。
不良贷款有效控制。受煤炭去产能、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整体经济运行环境影响,淮南市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全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摸清资产底数,做实信贷资产质量,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十年来,全市机构已累计消化不良贷款204亿元,尤其过去五年累计处置不良金额占比达到69%,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2%左右。
市场秩序全面好转。扎实推进“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等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得以初步遏制。全市法人机构资金业务余额、同业资产占总资产业务占比实现压降,从2018年开始贷款增速占比高于资产增速占比,去杠杆、去通道取得初步成效。违规涉企服务收费问题明显好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重点风险逐个化解。法人银行机构逐步化险,6家农村中小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全面好转。组建了4家债委会,帮扶淮矿物流等重点企业缓释债务风险32.67亿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合理满足房地产市场融资需求,配合地方政府化解“保交楼”风险。协助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推动全市P2P网贷机构无风险退出,实现全市法人网络借贷平台借贷余额和平台机构“双清零”。
——标本兼治、提质增效,全面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
以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推进坚守定位。4家农信社全面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发展2家村镇银行。6家法人银行机构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全面加强“三会一层”建设,通过配股、利润转增股本、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等补充资本33.35亿元,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规范股东行为和股权管理,压降股东及关联方违规贷款,腾挪信贷资金用于支农支小。
以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提高运行效率。深化大数据应用,联通“信易贷”平台,接入14家银行机构,用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线上小微信贷余额261.56亿元;联通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数据,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办理不动产抵解押17298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医院建立“健保通”医疗网络,通过数据直连实现一站式理赔服务,高效服务让群众和市场主体普遍有感。
以业务产品的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量。2012年,建立大病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300万城乡居民。2018年以来,参与“4321”融资担保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提供担保贷款余额46.45亿元。2019年以来,全面开展保险行业清虚治乱,清退不规范保险中介机构27家。2020年以来,开展车险综合改革,“降价、增保、提质”效果显现,89%的保单保费下降,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当好新时代“答卷人”。淮南银保监分局携手淮南市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银保监会系统党委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协同各方,勇毅前行,开创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