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日泥土路 变身脱贫致富路

版次:02  2022年09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9月26日,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村民吴在奎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去承包地里看看水稻何时可以收割。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多亏了工作队给我们修的这条致富路。”

2021年7月,凤台县住建局派驻徐圩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村里后,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北湾里有1300多亩良田,是附近3个自然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但是通往北湾的路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车辆很难通行,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完全不能通行,村民耕作非常困难,有的村民甚至忍痛将土地抛荒。

修建一条1200多米的水泥路大约需要资金60至70万元,工作队队长带着队员四处寻找爱心企业。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几家企业被他们打动,愿意出资为村民修一条水泥路。接着,工作队员们又和施工队伍一起努力,保质保量地于今年5月底小麦收割前将路修好,村民可以使用机械收割小麦播种水稻了。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宋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