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是网络流行语,泛指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分享、推荐给别人,让更多人喜欢这种事物的过程。
如今,“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如:买化妆品,翻翻小红书他人笔记;朋友聚餐,上大众点评搜索附近推荐;入手电子产品,打开知乎看看专业人士建议……“种草消费”蔚然成风,“种草经济”应运而生并兴起。
蓬勃发展的“种草经济”,具有帮助消费者节约信息成本、提高消费者决策效率、刺激消费新活力的优势,但也存有信息操纵的隐患,“种草”有“坑”,会长出“杂草”。
其一,引发冲动消费。面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种草帖”,消费者难免会产生冲动消费、跟风消费等不理智的行为。某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平台上36%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美妆信息,有7成美妆用户在使用社交平台后会被“种草”。曾大火的“口红一哥”在直播间试涂380支口红,给不同的色号搭配上不同的使用场景,新年必备、圣诞装、约会装等,十几分钟卖掉上万支。实际上,口红永远买不完,“种草”的口红买齐要花费一大笔钱。毕竟口红是相对耐用的,没必要买那么多。
其二,虚假信息诱导。有媒体曝光,一些平台上所谓“真人试用推荐”的“种草笔记”,其实存在着代写代发产业链,用户不需要体验任何的商品,只需复制粘贴商家提供的图文素材。原本用来分享好物的“种草”,变成了对消费者的诱导、误导。这样的“种草经济”,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一项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61.7%的受访者认为护肤品、化妆品是网络“种草”容易踩“雷”的产品。“虚假种草”以分享为名,实为变相营销,透支了“种草”的信任根基,破坏了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不仅对已形成的诚信市场形成巨大的破坏力,更会将这一新业态扼杀在摇篮里。
其三,质量存在问题。有网友晒出了自己遭遇:“种草”某款化妆品,用完后脸发痒,查询后得知是“三无产品”。
拨开乱象,拔掉“种草经济”中的“杂草”,须多管齐下。
首先,监管部门要通过信息披露机制、理性比较机制等措施形成合力,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与追责,倒逼平台完善交易规则、健全评价体系,守住产品质量关,对虚假信息零容忍,避免“种草”把消费者带偏了,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种草”环境;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监管和筛查,对“种草”虚假宣传依法及时进行查处和处罚。
其次,抓住互联网平台这个“牛鼻子”。互联网平台,一要守法守规、带头自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强化对信誉的经营,把商家诚信度、资质等作为更重要的发展指标,让“种草帖”回归本真,让体验回归真实,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成长;二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及时封禁,并将商家、造假者、刷单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列入行业黑名单,形成震慑效应;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与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主动为消费者填“坑”。
再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种草”者要增强法律意识,不可以营利为目的虚构“种草笔记”进行虚假宣传。
同时,对被“种草”消费者来说,要理性,量力而行,特别是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不妨多方核实,防止过度消费、透支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延迟购买有效规避消费冲动,冷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被“种草”的产品并不是生活需要的;亦可以采用“心理账户”的方法,每个月设定用于购买“种草”产品的金额上限。同时,积极参与监督,发现线索主动投诉举报,让“虚假种草”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