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入虚,抑或入灵,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的是余韵。事不求满,留有余地,韵味未了,三日不绝。一幅水墨画,见功力之处往往不是满满当当的地方,而是留余之处能否引人无限遐思?留余,就是留白,于满当之间留出空白。但有了空白,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韵味?
当然不是。多数时候,由空入虚更常见。毕竟,能成为佳品的自然是少数。普通画者的留空,多数事未如愿,非但不能由空入灵,因空灵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反之,让留出来的空白,失之于空洞虚无,乏味无物,反而由空入虚,成了一幅画的败笔。
留出空白,之后是失之空虚,还是得之空灵,关键在于一个实字。
一幅画若是全放空,自然是空洞无物。但若是画上一条小船,纸上的空白处便成了水。船行水上,流水悠悠,或者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寂静,也可能是“堤上游人逐昼船”的热闹。于是,画意有余韵,由空白处生出灵气,别具意味。
同样,若是在纸的上头画上一座座山头,下方的空白处也就成了云。山头穿云而出,陡峭险峻之意油然而生。留出的空白,因山头的衬托,而产生了和原本不一样的韵味。由空入灵,这画也就有了空灵之韵。
一个人的空,和一幅画是同样的道理。
精彩人生,少不了“空”。就现状而言,这些“空”不免有空洞虚无之嫌。最起码,离着现实还有着不小的距离,比如理想与追求。现实近在眼前,理想远在天边,于是逐梦之旅难免就带了点不切实际的空洞意味。但这样的“空”,是沦为空洞,还是走向空灵,结果截然不同。
无实之空,结局大多是好高骛远的空洞虚无。纸上有船有山,才能让空白处产生空灵的韵味。人的逐梦之路,也得有“实”的衬托。
生活无“空”,日子便如流水账一般机械而乏味。鼠目寸光,触目所及之处尽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而不见其他。这就像一幅挨挨挤挤满满当当一丝空隙都不留的水墨画,少了遐思,缺了远意,韵味也就全无了。
留出空白后,是空虚,还是空灵,关键在于实字。过日子,谈感情,追理想,在留空之余,也必须由实入手,从实开始,才能在一路颠沛流离的驰骋中,体会到余韵悠长的空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