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助推经济发展“加速度”

本报记者 周莹莹

版次:A01  2022年09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充分发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

坚持创新驱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7月19日,2022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全市共有35家企业报名参赛,参赛队伍规模创历史新高,最终8家企业晋级安徽赛区决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淮南赛积极采用线上直播、邀请知名媒体报道等方式,充分展示了我市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良好形象。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总额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9.2%,占GDP比重为1.03%,居全省第13位。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5.06亿元,预计全年研发投入29.44亿元,再创新高。

同时,我市不断强化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2022年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印发《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结合各种科技创新赛事活动,积极推介淮南好的企业和项目,全方位扩大淮南科技创新影响力。

聚力创新平台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2022年以来,我市批准组建“药用辅料淮南市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淮南市技术创新中心。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培育建设了一批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市拥有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其中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拥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各种创新平台的建设,在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人员培养、企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聚焦成果转化,增添经济发展动能

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把创新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动为市场主体与科研主体牵线搭桥,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22年,我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成果转化协调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建立完善淮南市企业技术难题、平台、项目、人才等台账,逐步摸清全市企业底数,已促成校企对接信息32条。推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扶持科技园区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在淮转化产业化。

连续两届高质量参加中国(安徽)科交会,第一届征集成果发布类40项、展示类18项、项目签约11项,有23项科技成果入选省发布名录;第二届征集签约项目金额超过47亿元、成果展示项目40余项。组织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教授专家暑期淮南企业行,走访企业10余家,推动大学与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科研攻关、共建平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努力营造开放共赢的创新环境,全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我市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淮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