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施民生暖民心 幸福生活来敲门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李东华

版次:B04  2022年08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施政之要,在惠民生;民生所向,施政所望。两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和暖民心行动为抓手,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统筹抓好就业、社会保障、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民生实事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再变成“实景图”,一个个“幸福生活来敲门”的动人故事,汇聚成一抹浓郁且温暖的城市底色!

持续改善民生,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和10项暖民心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打造“三公里”就业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充分就业;建好社区食堂,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改造“城中村”,净化城市“里子”,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文明菜市行动,让菜市场环境更整洁、设施更完善,为群众打造幸福感满满的“菜篮子”……随着民生工程和暖民心行动的稳步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群众绽放出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映照着大家的幸福美满新生活。

●突出稳就业,群众饭碗端得更稳

“您好,我想应聘热线客服,想咨询一下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待遇是怎样……”7月24日,淮南高新区举办“就业暖民心行动在高新”社区“三公里”就业圈送岗促就业活动,吸引大批辖区群众进场求职。据悉,此次招聘会共有高新区辖区内20多家企业参加,提供各类岗位300余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强化就业优先导向,2022年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以建设‘三公里’就业圈、‘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打造淮南‘三公里’就业圈特色品牌。”市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围绕培育“6+1”产业,建立用工、求职“两个清单”,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淮就业机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个性化用工招工服务;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项目,针对高校毕业生,迭加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在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515个基础上,开发1500个短期就业见习岗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淮就业创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3700个,2022年创新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2300个,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家政一头牵着就业,一头牵着百姓。“今年我市计划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5万人次,大力支持家政企业开展员工制试点,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4家,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县级覆盖率达到80%,开展家政服务企业、人员星级评定和技能竞赛,推动家政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市将大力实施放心家政行动,到2025年将培训家政服务人员7.5万人次以上,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的需求。

●情系“夕阳红”,老人乐享晚年生活

明亮的大厅、可口的菜肴、开心的笑脸……近日,记者来到田家庵区前锋社区老年食堂,看见老人们正聚在一起边吃边聊。“一荤两素10元,两荤两素12元,真的很实惠!”家住附近小区的陈大爷告诉记者,社区老年食堂环境整洁,饭菜也可口,在这里吃饭省事又省心。

“老人就餐有优惠,对60岁以上老人打7折,70岁老人打6折,80岁以上老人打5折,90岁以上老人免费。”前锋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目前老年食堂已延伸至黎明和供电社区,受到了老人们的普遍欢迎。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截至2021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人65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独居、留守、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增多,老年人就餐问题成为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天天关注的关键小事。”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2022年我市计划建成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任务数550个,其中建成城市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不少于279个、农村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不少于271个,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市情系“夕阳红”,促进适度普惠,拓宽老年人福利覆盖面,对养老服务补贴提标扩面。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已由70周岁以上城市低保老年人扩大至65周岁以上城乡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持续保持每人每年360元标准,老年人幸福感大幅度增强。2022年1至6月,我市共为3.17万名老人发放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753.37万元,10.39万名老年发放高龄津贴1478.43万元。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新建一批、资源整合落实一批、改造扩建完善一批、社会资金共建一批”的工作方式,新建改建养老服务设施。今年1至6月,我市共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74家,建设智慧养老机构2家。支持家庭承担养老服务功能,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机构专业化服务。据悉,2022年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为556户,目前已完成481户,完成率为87%,成为名副其实的暖民心工程。

●安心托幼,呵护“花朵”健康成长

今年暑期,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弘湖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快乐假期”托管服务(暑假)文明实践活动。“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课业辅导、阅读、乒乓球、美术、乐高、编程、京剧启蒙等假期托管服务,每周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小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弘湖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71所,在园幼儿10031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8%;公办园在园幼儿53520人,在园幼儿占比53.2%;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42609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6%。

为解决婴幼儿“托育难”、公办园“入园难”和家长按时“接娃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市委、市政府将安心托幼行动列为十项“暖民心行动”之一。解决婴幼儿“托育难”,计划到2025年,全市总托位数达1.77万个,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解决公办园“入园难”,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7020个,形成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解决家长按时“接娃难”,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实现幼儿园延时服务全覆盖;到2023年春季学期,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家长按时“接娃难”问题基本解决;到2025年,全市幼儿园延时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建好人民城市,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家园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抓起,紧盯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民生薄弱环节,持续优化人居环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求,着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改造“城中村”,净化城市“里子”

“我家这个房子盖了有几十年了,年久失修条件很差,房间里阴暗潮湿。这次拆迁改造,我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手续都办好了,很快就能住上新房了,还获得3万多块钱的补助,这要感谢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说到姚家湾的拆迁改造,姚素英老人欣慰地说。

城中村是城市的“里子”。“姚家湾片区属典型的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突出,整体征迁改造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田家庵区姚家湾地块征迁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委、区政府将征迁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来抓,加快改造项目实施。为确保公平公正,田家庵区坚持第三方测量、评估,重要事项全部张榜公示,让群众信得过;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让老实人吃亏、先拆人吃亏。

为确保城中村改造最大限度惠及群众,田家庵区把安置工作做细做实做在前,坚持“先安置、后拆迁”,赢得了群众支持响应。该区积极筹集5427套房源用于拆迁安置,其中980套为存量现房;4447套为在姚家湾附近的北赵店城中村征迁地块上新建。目前,北赵店安置房一期6月底已开工建设,二、三期地块计划8月底前完成施工招标,9月份开工建设。房型设计充分考虑群众安置需求,分别建设120、95、70平方米不同户型供群众选择。

●提升菜市场,擦亮城市“窗口”

南城菜市场是大通中心城区主要菜市场。以前,这里的活禽经营区域环境脏乱差,成为周边居民的闹心事。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该区完成了菜市场的改造,加强市场环境整治、秩序管理,让菜市场环境有效改善。“每天早上,都有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市场也定期清洗,保持整洁卫生。”附近居民说。

近年来,大通区持续推动南城菜市场、金丰易居菜市场、九龙岗菜市场、上窑古镇菜市场、洛涧市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活禽售卖区域改造,加强菜市场环境卫生、出店出摊占道经营及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诚信经营、便民惠民的市场环境。

田家庵区洞山街道军民社区原本没有标准化菜市场,随着南山村标准化菜市场的投用,舒心的购物体验,市民乐得合不拢嘴。菜市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置各类摊位130余个,营业时间从早6时到晚8时。“这个菜市场离我家近,品种多、种类全,而且整洁有序、环境很好,购物体验也好。”附近居民胡先生说。

小菜场,大民生。目前,全市共有城区菜市48个、乡镇菜市78个。我市精心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改造硬件设施,推动菜市标准化;加强卫生保洁,推动菜市清洁化;规范秩序管理,推动菜市规范化,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菜市达到“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文明菜市要求,形成文明菜市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群众“去得舒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三心菜市”。

●建设停车场,缓解群众“停车难”

以前,王女士前往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都会提前考虑去附近哪儿停车。最近,她发现附近道路新施划了机动车泊位,停车变得很方便。

停车难是个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城市停车场建设三年行动,2019至2021年已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47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为更好满足市民停车需要,我市大力实施便民停车行动,通过扩大停车设施有效供给、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提升城市停车配套服务,计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新增城市停车泊位8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基本建成以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城市停车供给体系,停车设施供给明显增加,停车难问题明显缓解。

●打造生态公园,涵养城市气质

春有色、夏有阴、秋有香、冬有景,还有皖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每逢周末,改造提升后的中央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中央公园是我市水域面积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公园和公共开放绿地。2021年10月,我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启动了中央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于2022年5月改造完成,打造了淮南“生态城市客厅”。据淮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提升后的中央公园以水文化为景观特色,环湖面水景打造了包括观景台、阳光大草坪、湖光山色、梦想沙滩、四季花谷等景点。其中梦想沙滩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为皖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四季花谷景点取义于淮南的文化符号二十四节气,营造春有色、夏有阴、秋有香、冬有景,四季有花的特色景观形象。同时,建设了智慧慢行系统,将中央公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生态低碳、智慧创新于一体的新型城市中央公园。

一年四季,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洞山公园总是人流如织,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市民都知道,洞山公园是市委、市政府的原址。市委、市政府搬迁后,建成了城市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一惠民之举,既拓展了市民城市活动空间,也提升了老城区的品质。“从家步行过来只需五六分钟,洞山公园不仅环境好,而且锻炼设施好,感谢市委、市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附近居民卢大爷说。

“口袋公园”装下百姓“小幸福”。田家庵区舜耕镇利用广场北路工贸学院外围墙的一片闲置空地,打造了一个“口袋公园”。公园里绿地、步道、凉亭、照明设施等样样齐全,让附近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我市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为抓手,加大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打造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我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幅温暖幸福的城市画卷。

淮南人民感知幸福生活,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