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锻造高质量发展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周莹莹

版次:A04  2022年08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优化创新环境、培育科技企业、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事业阔步前行。

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

7月19日,2022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全市共有35家企业报名参赛,参赛队伍规模创历史新高,最终8家企业晋级安徽赛区决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淮南赛积极采用线上直播、邀请知名媒体报道等方式,充分展示了淮南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良好形象。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总额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9.2%,占GDP比重为1.03%,居全省第13位。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5.06亿元,预计全年研发投入29.44亿元,再创新高。

同时,我市不断强化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2019年在全省率先制定颁布《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2022年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印发《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结合各种科技创新赛事活动,积极推介淮南好的企业和项目,全方位扩大淮南科技创新影响力。

加大引导,持续培育帮扶科技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为科技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我市采取“市—县区—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联动的办法,探索“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发展模式,详细制定2022至2024年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已入库企业400余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9年的116家增加到2021年的199家,2022年第一批高企申报共推荐98家至省认定办,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7家。

在做好科技企业培育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企业帮扶工作,2022年深入开展“全市科技干部全员深入企业大调研”活动,共调研走访座谈企业233家,摸排企业技术难题需求72条、科技创新工作难点287条,提出对策建议119项,实际解决问题26项。同时,高质量完成2021年度科技创新政策兑现资金2094万元兑现工作,涉及全市142家科技型企业,让企业充分享受科技政策红利。

加强扶持,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2020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宇航光纤互联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2年批准组建“药用辅料”等5家淮南市技术创新中心。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培育建设了一批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拥有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其中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拥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

淮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为国家级专业型孵化器,实现淮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同时,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被认定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安徽理工大学未来创客众创空间为市级众创空间。各种创新平台的建设,在淮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人员培养、企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力攻关,坚决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0年以来,我市共获得省重大专项立项82项、省重点研发立项72项,2020年入选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获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100万元,2022年启动科技特派员“四新”成果转化科技计划和市级农业物质装备(种子)科技“卡脖子”技术难题“揭榜挂帅”项目,积极组织2023年省科技厅项目申报,摸排县区(园区)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农业、双碳类项目50余项。

通过省级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揭榜挂帅”等科技计划项目的开展,淮南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如国药股份所属国瑞药业(淮南)研发的2.4类改良型新“无水乙醇注射液”及二类精神药品”盐酸纳布啡注射液”获批上市,由中煤新集公司、平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理工大学等共同参与研发的“深部强突煤层开采瓦斯综合治理成套技术研究”项目,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构建平台,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把创新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动为市场主体与科研主体牵线搭桥,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22年,我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成果转化协调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建立完善淮南市企业技术难题、平台、项目、人才等台账,逐步摸清全市企业底数,已促成校企对接信息32条。推动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扶持科技园区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在淮转化产业化。

连续两届高质量参加中国(安徽)科交会,第一届征集成果发布类40项、展示类18项、项目签约11项,有23项科技成果入选省发布名录;第二届征集签约项目金额超过47亿元、成果展示项目40余项。积极与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对接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事项,制定《淮南新兴产业种子基金合作方案》。组织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教授专家暑期淮南企业行,走访企业10余家,推动大学与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升级、科研攻关、共建平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凝练企业技术需求50项,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专题对接活动,5家企业与中国科大7项成果达成对接意向。

勇于创新,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面对困难和挑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市敢于创新、勇于改革,把主动创新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作为资源型城市,我市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全市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淮南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拥有华东最大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正积极依托贝可科技、灰熊视创、探未光电等终端显示制造项目,打造除深圳外最大的智能显示行业集聚区。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SE-东方炉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等先进国产技术在中安联合成功应用,树立了行业标杆。凤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内的州来绿港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是目前单个项目采用高科技正压通风系统亚洲投产的面积最大的智能玻璃温室项目,正在积极打造长三角智慧农谷蔬菜区域发展中心,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聚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