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根基 扮靓生态底色

本报记者 周 玲

版次:A03  2022年08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漫步今日淮南,碧树红花相掩映,青山绿水共为邻。

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限量版”,“天空蓝”俨然新常态,常伴我们左右;

企业达标排放成了“底线”而非“上线”,禁捕退捕动真格,我们的母亲河淮河正被温柔以待;

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一湖一策”推进综合治理,“三湖”名片越擦越亮;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进程加快,竞相追求“绿色转身”,或蝶变成生态风景区,或蝶变成绿色能源基地;

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一直在行动,三山竞秀为淮南大地增色添彩……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淮南,渐行渐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言犹在耳,牢记嘱托。

两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站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开展生态修复攻坚行动,高强度推进绿色转型,努力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奏响“三个治污”进行曲

青山蕴含美丽,碧水滋养活力,蓝天洋溢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蓝天、碧水、净土同样需要奋斗才能获得。

我市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淮南。

以“五控”为总抓手,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常伴。

每日8时15分,市生态环境局都会召开大气日调度视频会,由分管副局长主持,大气科、监测站、执法支队、第三方团队、各县区分局参加,调度问题解决、研判当日形势、部署当天工作。

每日调度机制努力实现精准剖析、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是我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重要举措。

新招真招实招硬招频出,招招精准,招招见效。

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机制、开展“清洁城市”“清理黑烟车”及春季控扬尘行动、推动火电企业超净排放改造、推进臭氧污染“三步联治”、全面加强秸秆禁烧……

今年截至6月17日,数据显示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显著提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7,同比下降3.7%,绝对值排名同比提升5个位次;PM2.5浓度50微克/立方米,浓度值排名同比提升1个位次;优良天数比例70.2%,绝对值排名同比提升5个位次。

以“达标”为总目标,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河湖悄然变了模样。

建立“一口一档”严防入河排污口整改反弹;先后6次与阜阳市开展联合检查和联席会议,共同会商焦岗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投资9亿元强化湖区治理,推进突出问题整改;开展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监测;今年建成7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测自动站……

1-6月国考地表水断面监测数据显示,8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半年均值达标,达标比例为100%,优良率87.5%。1-6月我市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以“安全”为总底线,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大地孕育新希望。

创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一张表”管理制度、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高频次组织防渗漏措施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检查、2021年完成2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3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2021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奏响“生态修复”交响曲

不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破题绿色转型的关键之举、直面短板弱项的现实考量,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孕育城市生态之美,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部署了“五大攻坚行动”,生态修复位列其中,并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生态修复,让山水淮南的城市形象更加彰显。

生态修复,需保持定力,拿出“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有关部门和县区,聚焦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以项目为抓手,以系统化、精细化思维推进污染防治、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淮南美好家园。

世界银行点赞淮南鸳鸯湖!去年深秋,鸳鸯于飞的美景再次出现在淮南大通湿地鸳鸯湖,200余只鸳鸯飞抵于此,连续第5年成群在此越冬,这在华东地区实属罕见。

事实上,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为推进城市“伤疤”修复,我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让昔日采煤沉陷区呈现出水草丰美、湖水清澈,绿意盎然的湿地景观。该项目已成功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淮南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对沉陷区进行生态修复于这座资源型城市而言,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城区主攻“生态修复+文旅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以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项目和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示范,通过对沉陷区全方位的修复,建设城市绿心公园,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区品质。

城郊主攻“生态修复+光伏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以凤台县、潘集区未稳沉沉陷区开展环境修复、岸线治理,同时水面发展漂浮式光伏为示范。目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实施顾桥矿采煤沉陷区岸线治理项目2个,三峡新能源、阳光电源等大型企业已利用潘集区、凤台县等沉陷区水面约1.7万亩进行光伏建设。

作为生态修复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我市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正在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淮南模式”。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以项目化推动生态修复攻坚行动落地见效,既是一种现实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现实的倒逼,更是一种自我加压的作风体现。”

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目前我市共谋划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共计83个,涵盖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各领域,总投资405.8亿元。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希望!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正在全速推进、淮河流域淮南段山水林田湖草城综合治理项目着手前期准备、寿县2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潘集煤电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淮南经开区共享治污“绿岛”项目等进展顺利……

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推进、滚动接续,“山水淮南”未来可期。

奏响“绿色发展”畅想曲

在淮南,来自煤矿和电厂的污染“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记者走进潘集区正在建设的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平衡优化,曾经污染环境的“头疼事”,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这是我市推动煤电固废生态治理和循环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采煤沉陷区到科技感十足的“漂浮电站”,从乡村城镇的房前屋后到熠熠生辉的“光伏蓝”,从废弃土地到变“废”为宝的“光伏海”……截至2022年4月,我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62万千瓦,已核准待建设规模20万千瓦,淮南光伏“聚沙成塔”,已开始乘势腾飞。这是我市立足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现实需求,提质升级发展“光伏+”工程,走出了一条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奋力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推动淮南全面绿色转型,要结合我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新兴产业。同步,要积极改善能源结构,谋划建设新能源基地,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绿色转型按下“快进键”。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我市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全市光伏、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58万千瓦,年度新能源项目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万吨。近日,毛集实验区与中煤新集“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71.6亿元。淮河能源、中煤新集实施煤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全力打造“智慧矿山”。

市经信局启动了我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前,国瑞药业、陕汽重卡、春升新能源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17家企业进入省级绿色工厂名单,19家企业进入市级绿色工厂名单。

美丽与发展共赢,“颜值”与“产值”兼收。

向绿而行,久久为功。让绿色成为淮南生态文明建设最动人的底色,让绿色成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最温暖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