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深情厚望 谱写振兴华章

特约撰稿 柏 松

版次:A02  2022年08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730个日日夜夜的梦想前行,在时序更替中让岁月有了纵深。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成为新时代淮南奋进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全市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奋楫争先。两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总书记嘱托全面落实在淮南大地上”这条主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中勤耕不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波澜壮阔、气韵生动的美好图景。

脱贫攻坚,奋力冲刺决战决胜

一面面党旗插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名名共产党员主动请战,一座座攻坚堡垒巍然屹立……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越是冲刺阶段越要“不松劲、加把劲、用实劲”,啃下最硬的骨头。全市上下坚持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咬定青山奋力冲刺勇担当——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我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市委、市政府召开各类市级会议研究决胜脱贫攻坚。主要领导坚持既挂帅又亲征,带头联系分包深度贫困村,脚步遍及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同时,坚持常态化实施“四不两直”随机暗访,直插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树立看齐意识,发挥“头雁效应”,当好“施工队长”。各级领导干部一线指挥、一线落实、一线督战,迅速形成攻城拔寨的合围之势。

“我们的金果梨,又大又脆又甜,欢迎品尝。”“这是我们种植的有机大米,无污染,口感好……”2020年10月17日上午,凤台县凤凰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当天,全国第七个扶贫日淮南市系列活动在这里启动。

在活动现场,来自全市75家扶贫企业的200多种优质扶贫产品受到市民追捧。启动仪式上,12家消费扶贫单位与12家扶贫企业代表签订了《购买扶贫产品意向协议》,签约销售额达2523.5万元。

在脱贫攻坚收官大决战中,国家、省、市选派了386名选派帮扶干部、528家单位、2.6万余名帮扶干部与广大扶贫干部奋斗在脱贫第一线。16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布全市贫困村,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强保障——翻阅2020年脱贫攻坚战报,有两条走势成正比的曲线:一条是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逐年上升的曲线,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另一个是贫困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升的曲线,由2014年的2236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72元。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时,积极应对疫情灾情的影响,推出“加强版”“创新版”的产业扶贫举措,激发贫困群众从“熬日子”到“奔日子”。

“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我们通过产业联建,所有贫困户收入稳定,逐年增长,小康路上我们坚决做到不落一人。”在寿县涧沟镇扶贫基地,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镇负责人自豪地说:“2020年,我们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671户4460人,不仅做到脱贫不返贫,许多贫困户已过上小康生活。”

“通过扶贫产业扶植培育,巩固贫困群众脱贫成效的目标实现。”说起产业脱贫,该镇负责人颇有几分自得:“涧沟镇11个村街形成了朱厂草坪、龙头瓜蒌、菱角产业园、方圩蔬菜、顾寨稻虾、农街生态体验园等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的产业格局。”

牢记使命作风务实齐攻坚——我市实施低保和贫困户的双向衔接,积极推进城乡低保统筹,统一执行的标准远超省贫困线标准,用社保兜住“吃穿底线”,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47.3万人次7.33亿元。

决战脱贫攻坚,扶贫干部、帮扶联系人挂念着百姓冷暖,真干实干扎根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抗灾现场,奔波在发展路上。

2020年12月21日,阳光洒在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1040亩草莓大棚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向脱贫攻坚诉说着动人的成就。

“陈庙村从1993年开始种植草莓,初始时起步艰难,草莓受病虫害影响大,草莓的产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市场竞争力较差,一时间草莓产业在这个村难以推进。”陈庙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多祝介绍,是脱贫攻坚的政策好,村里投入了42万元,建了55亩大棚,才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才让陈庙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在脱贫攻坚征程中,全市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累计16.88亿元,贫困人口综合保障报销达到90%以上;1.1亿元资金资助贫困学生80220人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补助资金应发尽发;建成两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及两个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所有贫困村均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县、5镇、36村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称号。

无缝对接,征衣不解再扬鞭

梦想,总是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淮南,成就了不凡——现行标准下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18%下降至0;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更是反哺脱贫攻坚。围绕“有效衔接”,淮南市擘画新局:

抓好防范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同频共振——坚持每月一监测、每月一研判、每月一汇总,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困难户,实施常态化的监测,持续跟踪收支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修订完善了《关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对我市10个县区的72个乡镇891个村(居),共70余万户农村人口开展全面集中排查。

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到位——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的统揽下,我市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衔接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涉及财政资金、资产管理、特色种养业、小额信贷、就业帮扶、兜底保障、住房安全、医疗保障、防贫保等诸多方面。

为确保政策落地生效,市乡村振兴局连续开展5轮专项调研,通过进村入户看脱贫成色,深入项目现场看发展潜力,召开座谈会听基层建议,找准短板弱项,指导政策落实到位,对防范返贫、资产管理、扶贫档案管理、问题整改、项目推进、县域结对帮扶等等工作及时部署、及时调度、及时指导,落实到位。

抓好产业就业,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全市纳入2021年度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共计681个,通过劳务输出、公益岗位、扶贫车间、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让脱贫劳动力走出家门,实现就业。

2021年8月19日,市委书记任泽锋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我市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支持淮南牛肉汤、豆制品这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进一步延伸链条、拓宽市场、打响品牌,做进做大做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抓好队伍建设,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2021年6月8日,淮南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重组为淮南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乡村振兴局同步挂牌,乡镇乡村振兴工作站、村乡村振兴专干均配备到位。

我市不断加强驻村帮扶,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相对后进村选派186个驻村工作队,各级同步开展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确保新人员、新队员尽早熟悉工作。

乡村振兴,厉兵秣马再出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总书记的嘱托,句句入心;淮南朝着前进的方向,力量倍增。

“俺这150亩瓜蒌生产基地,年产瓜蒌45000公斤,预计销售收入可达270万元。”2021年12月30日,记者来到毛集实验区夏集镇文海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53岁的合作社负责人张文海正将最后一批瓜蒌采收装车。盘点这一年的收成,张文海脸上绽放出丰收的笑容。

毛集实验区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投身到特色产业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瓜蒌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量增质优、增效增收的良好势头。

今年以来,我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防贫保”,守住返贫底线——我市加强与国元保险公司合作,扎实推进脱贫人口“防贫保”工作。截至目前,各县区已承保脱贫户、监测户64903户,承保182120人次,合计出保单费1046.2万元,全市脱贫户和监测户参保率达99.6%,有效化解了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因自然灾害、大病重病、人身意外、失业、教育升学、经济履约等方面带来的返贫致贫风险。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这是淮南市科技特派员对广大农户的承诺。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户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乡村振兴增添技术动力。目前共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394人,对接服务855个行政村,在各行政村开展“科技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覆盖率达100%。

关键要素支撑,提供坚实保障——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22年全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5700万元,市级资金总量较2021年增加100万元,市级资金继续重点支持摘帽县寿县,分配寿县3770万元、占资金总量66%。尽力争取更多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2022年已到位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0485万元。

“雨雪天气来临,大家一定要多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积雪压塌大棚……”2022年2月7日一大早,大喇叭的声音回响在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村头。随之而动的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成员的身影,他们来到草莓大棚区,帮着群众将压在大棚上的积雪清除。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下足绣花功夫,用心帮扶、用情为民,抓党建、兴产业、强基础,让河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级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0.4万元发展到2021年的92.4万元。

产业就业帮扶,培育有力支撑——我市聚力推进产业帮扶,不断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2022年已安排项目中产业项目296个,涉及资金39511.4万元,占比62%。全市已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438个,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数量10438。疫情期间,紧急开发临时光伏帮扶公益性岗位1825个,共安置1825名脱贫劳动力和监测户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这个奖是对酥瓜种植的认可,也是对合作社走好乡村振兴路的最大鼓励!”2022年5月23日,领回金灿灿的奖牌,潘集区富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本启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一亩酥瓜脱一户贫,一片酥瓜富一方农。近年来,潘集区坚持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富农的理念,大力发展酥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如今,潘集酥瓜种植面积有1.5万亩,酥瓜生产合作社和企业共42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产值2.2亿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心与关怀,化作前行动力;信念与信心,为新征程壮行。两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坚守初心,遵循总书记的指引方向笃定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